核心阅读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沣西新城入选陕西省首批低碳近零碳县(区)、园区试点。近年来,两座新城依托资源优势,在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智慧管理等方面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生产、运营等环节的碳排放,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9月的陕西西安,秋意渐浓。
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今年2月正式投运。从设计之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便融入诸多“绿色”巧思,去年有4个低碳案例入选第五届中国机场发展大会暨创新成果展会议案例。
西咸新区由5座新城组成。2023年8月,空港新城和沣西新城双双入选陕西省首批低碳近零碳县(区)、园区试点。两座新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能源转型、建筑节能、交通优化、产业升级等多方面推动低碳近零碳园区建设,让绿色更可知、更可感。
采用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一座建筑可以实现多少种节能减排技术的集成应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源居楼给出的答案是——7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由西安交通大学与沣西新城联合建设的智慧学镇,为沣西新城打造面向未来的绿色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源居楼共4层,外立面由外墙和半透明的深色玻璃组成,有下沉式庭院和空中连桥。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孟祥兆说:“外墙装饰板和玻璃都是太阳能光伏幕墙,既能满足建筑外围保护需求,又能让建筑本身实现绿色低碳发电,达到日常办公用电自给自足的目的。”
源居楼窗户上设置遮阳和反光板,可获得均匀的自然光照,楼顶利用休息棚顶还能进行光伏背板热量回收,实现光伏一体化技术应用。整座建筑的智慧绿色能源系统面积达2750平方米,年发电量约40万千瓦时。
此外,自然通风测试实验、温室效应实验、外围护结构系统实验、清水混凝土外墙饰面、装配式内墙体系、照明节能与绿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可让源居楼转化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自然能源。
在沣西新城,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正在努力解决冬季供暖碳排放量大这一难题。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发展部副部长张超兴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钻机向地下2000米至3000米深处钻孔,在钻孔中安装封闭的金属套管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并通过地面热泵机组、输配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中深层地岩换热清洁供暖技术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细化管控能源使用
与沣西新城不同,空港新城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区内拥有全国十大枢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依托“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枢纽、冷链”八大开放功能和国家级试点政策优势,空港新城大力发展临空先进制造业、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为促进低碳航空建设,探索绿色低碳智慧机场整体方案,空港新城功能区内成立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技术人员创建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模型整合了机场扩建工程的各种相关信息。大到航站楼的整体,小到管网系统的每个安装支架,都体现在这些数字模型中,相当于再造了一座虚拟的机场。这些数字模型指导着实体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步骤,实现施工全过程的“照模施工”。
“BIM协同管理平台上的数字化工程模型,如同‘智慧大脑’,解决了多专业同步设计和搭接难题,实现设计的统筹优化。”西部机场集团机场建设指挥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主任李强说。
目前,空港新城正鼓励数字经济与临空经济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流提升临空经济的生产管理效能,可以大大降低生产运营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空港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鹏说。
研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持续深化关键领域前沿研究
“零碳园区建设展现出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但也面临挑战。零碳园区本身就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应用场域,建设零碳园区势必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持续驱动。”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春明说。
2024年,沣西新城还与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智融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通过校地企紧密合作,持续加速各类低碳技术落地。“当前仍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深化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及碳捕集与利用等关键领域的前沿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沣西)工作部部长赵波说。
加速发展的绿色产业、不断拓展的绿色应用场景,未来,制度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陕西聚焦实现“双碳”目标,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印发《陕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陕西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全面加强碳排放强度控制工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