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里,我对‘忠诚奉献’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不忘国殇、吾辈自强。作为哈工程学子,我们要继承发扬哈军工精神,树牢科技报国志向,在强国强军事业中续写青年担当。”
面对老师提出的“你们从抗战精神中获得了哪些感悟,汲取了什么力量?”的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郭宇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下,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9月1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代表来到位于鸡西市虎林市的虎头要塞遗址,与虎林市第四小学、虎林市第一中学(初中)、虎林高级中学学生代表共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大中小学一体化实景思政课。学生们触摸着抗战雕塑群,听着老师的深情讲述,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段艰苦抗争的烽火岁月,更加深刻地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黑龙江唯一牵头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哈军工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龙江红色资源、科教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思政大课”,让学生们走进社会,增长见识、打开视野、树立远大报国梦想。
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走到“实地”
庄严肃穆的虎头要塞遗址群纪念园内,松柏青翠,面面红旗随风飘扬,雕塑群静静伫立,无声地诉说历史。
“同学们,有谁知道9月18日这个日期的特殊含义吗?”小学授课教师曲晓丽问道。她站在“九一八”雕塑前,讲述了黄显声、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斗争故事,展现了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
初中授课老师陈丽敏带领学生在平型关大捷的雕塑前停住了脚步。她从九三阅兵仪式上猎猎战旗引入,以刘老庄连的英雄事迹,向学生们讲述了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海外华侨陈嘉庚捐款支持抗日战争。”……面对老师提出的“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作出哪些巨大贡献”的思考题,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高中学段授课教师曲静讲述了战略相持阶段的人民战争淬炼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伟大抗战精神。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鲜血写就的英雄史,就是一部伟大抗战精神的彰显史。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我们在‘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哈军工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一脉相承。”赵岩说。来到纪念园,师生们对传承优秀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我要缅怀先烈遗志,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为强国强军再立新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崔文迪坚定地说。
学生们拾级而上,在纪念碑前,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厚内涵,并庄严诵读伟大抗战精神和抗联精神,向烈士们敬献鲜花,表达深切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的特殊历史时刻来到虎头要塞遗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赵岩认为,在这片曾浸染英雄鲜血的土地上回望历史,更能唤醒大学生对“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思考,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更具穿透力。“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走到‘实地’,让‘知识要点’变成触动心灵的情感共鸣。”她说。
“沉浸式体验”和学生们一起受教育
大中小学共上“行走的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们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还要适应不同学段的学情,做到相互衔接。受教育的不止学生,老师也收获满满。
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跨学段备课组,结合虎林红色资源明确各学段目标。老师们深入虎林市调研,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交流学情,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边界与衔接点。围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一主题,内容上贯通融合,又按学段侧重,避免“上下一般粗”。
“以往课堂多以‘讲授+史料’为主,学生的感受总是‘差点意思’。而走出课堂,学生们真听、真看、真感受,需要老师创新授课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探’,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并践行的转变。”赵岩说。
在教学情境设计上,小学学段创新设置了“集体读家书”情感体验,大学设计了遗址保护调研的实践作业。
黑龙江省教育厅思政处相关负责人、虎林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历史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思政课的备课,大家集思广益,呈现了一堂精彩生动的思政课。
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纪念园返回的路上途经虎林的“音乐公路”,当《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雄壮的歌声响彻车厢。
“我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中,耳边突然响起熟悉的旋律,那一刻深受触动,更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与和平的来之不易。”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聪说。
如何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实景“大思政课”的魅力?哈工程与黑龙江省教育厅思政处、虎林市委宣传部联合,将课程录制成视频搬到网上,扩大优质课程的受众。学校还发布《走进哈军工》等线上课程,出版专题教材、校史读本,制作“藏品有话说”等系列口袋书,极大丰富了思政课特色内容供给。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革命纪念园、舰船甲板、科研一线、工程现场、边防哨所等,处处都是思政大课堂。学生们在学思践悟中读懂学校、读懂中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前不久,学校4000多名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解锁了“历史宣讲新姿势”。学生们以行政班为单位,结合专业特长组成“红色研学小分队”,走进红色场馆挖掘珍贵素材,将学习成果以视频形式呈现,既有严谨的史实剖析,又融入当代青年的独特视角,让红色文化的学习真正“活”起来。
“在我们这样一所有着忠诚底色和军工特色的学校,我们要立足学校的军工特色、国防底色,大力推动哈军工精神等优秀精神融入思政课,讲好新时代故事,老师要积极做精神与资源的转化者、跨学段教学的参与者、报国志向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强表示。
学校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六链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弘扬龙江精神做新时代好青年”教学成果和“肩负龙江担当,守好中国大粮仓”主题教学资源,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学校以《牢记领袖嘱托,推进“六链贯通”,奋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龙江品牌》为题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