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花落山东背后的“硬核支撑”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王者2025-09-23 11:03

秋分时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山东招远大户陈家村盛大启幕。这是对“齐鲁粮仓”连续4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的最高礼赞,也是对山东财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创新实践的充分认可。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条条精准高效的举措,山东财政以真金白银和超常举措,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注入了澎湃动力。

“命根子”工程:让每寸耕地都变成丰产田

在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日照莒县,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让先进的大型农机装备成为田间地头的“主力军”,这背后离不开山东财政的“耕地保卫战”。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山东财政坚持把保护耕地、提升产能作为支持重点,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将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财政亩均补助标准分别由2150元提高到2800元、1400元提高到2300元,并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配套要求,有效减轻基层财政负担。指导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在县级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确保专款专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同时,综合考虑耕地保护效果等情况,统筹资金对耕地保护效果突出的市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激励各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要守住,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山东财政还积极争取中央资金9亿元,支持东营市以及广饶县、滨州市沾化区开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因地制宜实施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盐碱地种业创新等项目,充分挖掘盐碱地粮食单产潜力。2024年,“济麦60”在东营土壤含盐量3.3‰的千亩方,亩产成功突破1000斤,成为山东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而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随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批复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速。今年年底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80个,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构建盐碱地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带动全国1300万亩盐碱耕地提升质量。

“智慧水网”建设:打通农田“毛细血管”

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关键是大兴农田水利。山东财政注重加强各类资金资源统筹,加快推进省级现代水网建设,抓住国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支持水利部门以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老岚水库、太平水库、双堠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生产用水提供稳定水源。

打通田间“毛细血管”,积极推动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支持高标准实施27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维护干支渠道整治衬砌1705公里,加快构建“引蓄提结合、输配用高效”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打通农业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今年9月,山东省高唐县刘桥西引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入运行,河道宽阔,河水清澈,一股股清水顺着渠道流向田间,滋润着周边9.5万亩耕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头疼多年的旱涝难题。

与此同时,山东财政还大力统筹资金支持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用水管理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等,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增效,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用水成本,引导群众养成节水习惯。

插上“科技翅膀”:让实验室良种飞入千家万户

2025年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山东夏粮单产452.8公斤/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的1.2倍,同比增加2.7公斤;总产量547.4亿斤,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18.3%,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这是山东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中发力的显著成果。

自1995年山东率先在全国支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以来,经过近30年持之以恒的创新攻关,农业品种已经更新换代4—5次,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基本实现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今年以来,山东财政筹集资金6100万元,支持开展玉米、小麦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对单产水平高、优质专用性好、综合抗性优、推广潜力大的重大品种实行补助,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

良种扎根,奠定高产基石;良机纵横,助力产量跃升。今年以来,山东财政已下达资金16.69亿元,对种粮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分类分档予以补助,按照“优机优补”原则,适当提高部分重点机具补贴额,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全省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1%,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效率。

“种粮有赚头”:用真金白银激活丰收密码

在德州市武城县,百亩盐碱地里的玉米挺拔壮实、大豆荚果饱满,再过十几天,这片土地将迎来大规模机械化收割。这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山东财政打出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用看得见、拿得到的“真金白银”激发种粮热情、撬动金融资源、压实地方责任,让农民愿种粮、敢种粮,让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动力、有保障。

今年以来,山东财政已统筹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各类资金达82.34亿元,全部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系统直发至农民社保卡,确保每一分钱不打折扣地落进农户口袋。与此同时,山东积极争取中央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对常规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实施分类奖补,真正实现“抓粮有功、抓粮有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财政不断推进财政与金融深度融合,放大政策效应。通过支持山东农担公司为4.3万户粮食种植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92亿元,破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力支撑了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从一卡通发放到产粮大县奖励,从担保贷款到贷款贴息,山东财政正以系统化、精准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构筑起粮食生产的坚实后盾。

盐碱滩涂的“逆袭”、吨粮田的“智慧交响”……山东用全国5%的耕地贡献了8%的粮食产量。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东举办全国主场活动,正是对这套“财政护航+科技赋能+政策托底”齐鲁模式的生动诠释。当金色麦浪再次涌动齐鲁大地,这里书写的不仅是丰收的故事,更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王者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