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如何被监测?走进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实习生周博浩2025-09-24 17:39
地震如何被监测到?这些监测设备如何工作?监测到的这些地震数据有什么社会价值?
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距市区25公里,占地约17000平方米。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太原盆地交城断裂中段地壳结构最复杂部位,素有华北地区“小震窗口”之称,是开展地震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走进太原站无人值守地震监测站,站内放置着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地震实际上是地面在上下震动。速度传感器记录震动的速度,根据速度判断震级大小。加速度传感器通过监测震动的加速度,反映破坏程度、地震烈度。”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站长刘庆红介绍:“地面震动在这里被记录到以后,经过加工处理实时传输到北京的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监测无人站,周博浩摄
地震波的速度比较慢,向周边地区扩散需要一定时间。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某地发生了地震,通过光缆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穿过一条长廊,进入太原站地震观测山洞。山洞全长169米,高2.5米,宽2米,2004年完成建设。山洞内架设测震仪、水管仪、伸缩仪、水平摆、重力仪等数字化仪器。为避免环境干扰,山洞大门使用了船舱门。
据介绍,该山洞是构建山西中部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体系的核心支点。通过在山洞内布设高精度监测设备,可有效规避地表环境干扰,实现对地震活动前兆信号的长期稳定捕捉。
此外,山洞内各类仪器持续产出的地壳形变、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等数据,并非局限于地质领域。刘庆红介绍,这些数据可辅助工程建设领域评估区域地质稳定性,为交通、建筑项目选址与安全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气象、应急管理等行业提供基础参考,助力完善区域灾害预警与应对体系,让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多领域的实用价值。
山洞内景 图片来源:山西省地震局
责任编辑:付明丽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