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陵:古老村寨的防火守护者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杨永函赵加琦杨孟行2025-09-28 17:37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的村寨广场上,身着阿昌族服饰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当地的阿昌族消防宣传小分队,正随着欢快的民族曲调唱响《阿昌火韵平安歌》。歌词里藏着的用火禁忌、隐患排查要点,随着旋律飘进村民耳朵,也悄悄落在了大家心里。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蛮旦寨是全国特少民族阿昌族的聚居地,这里连片的木质民居、节日里频繁的用火习俗,让消防安全成了村寨治理的“心头事”。以往,传统的海报张贴、汉语集中宣讲效果不佳,高龄老人听不懂汉语,年轻人觉得内容枯燥,消防知识始终“落不了地、扎不了根”。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锚定“民族特色”破题,在蛮旦寨组建起了一支8人的“阿昌族消防宣讲队”,用“接地气”的方式打通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

用“乡音”搭桥梁 让宣传“听得懂”

队员清一色是“懂乡音、知乡情、近民心”的本地骨干,有扎根基层多年的党员干部,摸得清每家每户的居住环境和用火习惯;有村寨里威望高的乡贤长者,一句话抵得过十句劝,群众信得过;还有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歌舞队成员,能把枯燥法条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跳成轻快的舞蹈。为让这支消防宣传小分队“既懂文化、又懂消防”,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还专门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从火灾成因、初期扑救方法、疏散逃生技巧,到灭火器、消防栓等器材的实操使用,再到针对老年人、儿童的精准宣传话术,逐一进行细致讲解和手把手指导,确保队员既能“唠家常”,又能“讲专业”。

以“民族符号”为抓手 让宣传“有记忆”

宣讲队的脚步,总能踩在村民最空闲的时刻。农闲时的院坝、节庆时的聚会,都是他们的“课堂”。“火塘夜话”里,队员围坐在村民身边,用地道的阿昌语讲“柴火要堆远、电线别乱拉”,把安全知识揉进家长里短;“院坝课堂”上,他们现场演示灭火器使用,教老人“烧火时人不离灶、出门前关总闸”,让抽象知识变“看得见、学得会”。队员还牵头成立了村民志愿巡逻队,定期走家串户排查隐患,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蹲在厨房检查火塘是否远离易燃物,有人抬头查看堂屋电线是否老化、有无私拉乱接,有人握着老人的手反复叮嘱安全细节。一套“宣讲+排查”的组合拳下来,村民们渐渐从“被动听安全”变成了“主动防风险”。

借“传统场景”做载体 让宣传“融得进”

宣讲队深知,只有贴合阿昌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安全知识才能真正“扎根”。他们找准三个关键场景,让安全宣传与民族生活无缝衔接。节日里“顺势讲”。尊重“用火庆节”的传统习俗,在集体活动中穿插防火宣传,借着节日氛围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既不破坏节日氛围,又能让安全提醒更入心。

赶集日“贴心送”。每月逢五的赶集日是村寨最热闹的时候,队员们不设固定点位、不喊口号唱曲,只循着乡音跟着村民脚步穿梭在青石板路上,挑货时提醒“背篓别靠灶火”,聊天时念叨“燃气要关紧”,把安全提醒变成邻里间的贴心叮嘱。喜事中“顺口提”。村民办喜事时,队员会主动凑过去道贺,顺带说句“厨房油锅多,记得‘起火盖锅盖’,别用水浇”,既尊重了民俗,又把安全细节刻进大家心里。

如今,在龙陵县的阿昌族村寨子里,“油锅起火锅盖盖,燃气泄漏莫慌张,关阀门,开窗户,安全知识记胸膛”的歌词逐渐成了村民口中的“口头禅”,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易燃物、检查家中电线的村民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叶传增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