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姜 峰 沈靖然 人民网记者 胡 虹2025-09-27 00:00

  9月23日—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行,以“匠心铸梦  向新而行”为主题,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成效。

  近年来,重庆厚植工匠人才培育沃土,搭建工匠人才广阔舞台,激发工匠人才创新活力,建设新时代工匠之城。

  在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冲压车间,一排排机械臂有条不紊实施生产计划。突然,车间响起故障警报,正在车间巡检的刘源赶到故障点,用自己的“看、听、析、查”四步维修法快速解决了问题。

  获评大国工匠的刘源,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机电维修首席技能大师,在38年的维修工作中,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业界知名的技能大师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积极投身数字技术创新和攻关。面对进口真空发生器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刘源所在团队成功研发出替代进口的核心部件,使设备维修成本降低60%,维修周期缩短50%。

  近年来,重庆市总工会建设运行“渝工创新”数字化平台,支持“五小”创新项目,工匠不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创新攻关的“领头雁”。如今,“数字工匠”“智能工匠”正成为重庆产业大军的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如何培育好工匠“苗子”?产教融合是“沃土”。

  在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已入驻数字经济企业550余家。永川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定制实训”的培养机制,年均输出专业人才约5000人。

  9月8日,重庆云谷产业学院在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举行首届新生入园开学典礼,192名新生正式开启“园区即校园、企业即课堂”的创新学习之旅。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罗勇说,将校园建在园区里,把课堂设在企业旁,产教融合为企业破解了“用工难、育才慢”的痛点。

  作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与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共建的产教融合新平台,重庆云谷产业学院将助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学院成立后,永川区现有职业院校达19所,在校学生约20万人,每年可向社会输送5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3年的时间,我在工作岗位上拿到了本科文凭。”华电(重庆)燃机发电有限公司纪检监督管理人员周韦说。目前,重庆已组建5个产教融合联盟,吸纳294家成员单位,帮助26万名产业工人实现技能学历“双提升”。

  举办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1.6万场,成立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959个,开展技能培训6.28万场次,覆盖职工242.25万余人次……近年来,重庆市总工会以《巴渝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夯实根基,实施“十百千万”培育计划,7人获评大国工匠。

  前不久,重庆印发的《巴渝大工匠培育行动规划(试行)》提出,构建大国工匠、巴渝大工匠等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力争到2035年,推荐培养100名大国工匠、遴选培育500名巴渝大工匠。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