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上,580 项高校科研成果“顶天立地有温度”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秦源2025-09-30 22:42

在9月23日至27日举行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高校展区汇聚了68所高校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国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上海多所高校携带原创成果和应用项目亮相。

聚焦关键领域,攻坚“卡脖子”技术

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台,一套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正模拟航空发动机在复杂工况下的运行。这一系统由欧阳华教授团队研发,能够在发动机高速旋转状态下实现全过程观测与诊断,相关成果已在国产大飞机项目验证。随着C919投入商业运营,这一突破为提升国产航空发动机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芯片设计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复旦大学曾璇教授团队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集成电路自动优化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填补了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软件的重要空白。当前已在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落地应用,为我国高性能处理器、高端集成电路的自主设计提供了全新技术框架。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则带来了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团队研发的列控系统已在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条线路应用,相关成果实现了“中国智造”整建制出口。高校科研不仅支撑国内产业升级,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竞争力。

贴近民生,让 “科技温度” 触手可及

除了高精尖领域的技术突破,高校展区还涌现出一批贴近日常生活、解决民生痛点的创新成果,让 “科技温度” 触手可及。

工博会现场,不少观众被上海大学张齐贤教授团队的碳基导热膜吸引。这种新型材料突破了航天热管理的瓶颈,已应用于多颗卫星,也在新能源汽车、5G基站等民用领域展现出潜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正加快融入日常生活。

医疗健康是另一个热点。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教授团队研发的抗菌可降解水凝胶导管支架,能够随组织愈合自行降解,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之苦。这一成果让“科技温度”在展会现场得到具体体现。

上海电力大学时鹏辉教授团队瞄准动力电池退役带来的产业与环保挑战,首创“带电破碎”工艺,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动能”。

人工智能激发创新活力

人工智能是今年高校展区的亮点之一。在东华大学展台,上海公安交警总队合作研发的公安交管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观众。它能在路口指挥交通,并具备全天候执勤能力,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体育和文化领域同样迎来AI加持。上海体育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非遗武术大模型”,能够为练习者提供实时纠错和个性化指导,展示了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结合的探索。

作为工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展区不仅是科研成果的 “展示窗口”,更是连接科研与产业、教育与社会的 “桥梁纽带”。从此次展会可见,上海高校科研团队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不断推动实验室创新成果转化为可落地、可应用的实际场景。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