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山西 | 都城中的早期“中国”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付明丽何努2025-10-02 13:29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日第06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这样评价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点遗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

要深入了解陶寺文化,就不得不提到陶寺遗址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圭表。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水平放置于地面上,表面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也称“圭尺”;垂直于地面的标杆叫“表”,亦称“立表”。据学者研究推测,陶寺遗址出土的圭尺和立表,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距今4300年至4000年。陶寺遗址中期王墓出土的立表,为通身涂红彩的木杆,其复原高度为225厘米,按照陶寺一尺等于今25厘米来换算,折合陶寺尺为总高9尺。古人在使用立表时,将其垂直插入地下1尺,地上留8尺。

同期出土的圭尺,为木胎彩漆杆,复原长度187.5厘米,折合陶寺尺7.5尺。圭尺上残余42道刻度,其中第11号刻度的长度为1.6尺。《周髀算经》提到,夏至标准的晷影是一尺六寸,但并未说明其具体意义。《周礼》说夏至影长一尺五寸为“地中”,但这是河南洛阳的数据。从地理纬度上看,陶寺所在的晋南地区位于洛阳的北边,夏至影长要更长。综合推断,陶寺圭尺的第11号刻度,应该就是古代晋南地区的一个“地中”标准。

在古人心目中,圭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判定“地中”。“地中”观念源于古人朴素的宇宙观,是“中道”“正统”等社会心理基础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源头,经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强化与巩固,其地理标志基本固定在嵩山及伊洛地区一带。即使后世国家政权中心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远离“地中”,统治者们也会通过“假中于河”、祭拜嵩山“天室”、营建“东都洛邑”等方式,与“地中”建立联系。

经过40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界普遍认为,陶寺遗址是一个邦国的都城遗址,陶寺文化所覆盖的区域 ,其政治实体已进入国家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在陶寺文化中,“中国”的概念已经出现。这里的“中国”,我们可以拆解为“中”和“国”两方面:“中”是“地中”概念,“国”在考古学上的意义主要代表“都城”。综合陶寺遗址多年考古成果,我们认为,陶寺文化完整而明确地体现了早期“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陶寺考古队第四任队长,本报记者付明丽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郑洋洋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