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京剧院《红高粱》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频道张文李小龙(实习)2025-10-11 11:16

2025年10月15日,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创排的新编现代京剧《红高粱》,将带着西北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匠心,亮相四川宜宾酒都剧场,参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这株从宁夏的土地上破土而出、绵延生长的“红高粱”,既是对传统京剧的守正创新,更用最饱满赤诚的舞台语言,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的不屈和深情,唱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五十不惑出演九儿 人生阅历塑造角色百味

对于《红高粱》,观众最先想起的便是影视剧种那个活泼开放、敢爱敢恨,对生活充满旺盛热情的“九儿”,宁夏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与“白玉兰主角奖”双料得主刘京老师出演了这个角色。但或许鲜少有人知道,在舞台上饰演身姿灵动的“少女九儿”,现实中年龄已近五十。对刘京老师来说,这个角色既是挑战,更是一场与自我、与角色的深度对话。

“ 刚接下九儿的时候,我也犯过怵。”刘京在排练间隙笑着说,为了贴近角色,她反复翻看莫言原著,把“九儿”的每一段经历都拆解成生活场景:初出闺阁时的惶恐、遇到爱情时的悸动、抗敌时的决绝,都在她的笔记本上满满批注。除了做足功课之外,她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戏剧感悟和人生阅历都揉进了角色里。对刘京而言,五十岁演九儿,最大的收获不是突破年龄限制,而是让角色有了更多厚度。“年轻时演穆桂英、虞姬,靠的是基本功硬;现在演九儿,靠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人生观和价值观投进角色,正是这份通透,让她的九儿既有少女的鲜活,又有抗争者的坚毅,同时又有作为母亲、为母则刚的大爱,成为观众心中"最像普通人的英雄"。

老中青三代接力 同“种”一片红高粱

《红高粱》的成功,从不是一个人的高光时刻,而是宁夏京剧院老中青三代京剧人共同蓄力搭建起的“高粱舞台”。这支有着67年历史的院团,前身是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扎根宁夏后,就带着“老四团”的硬气——排传统戏时抠细节,写剧本时不拘泥旧的样式,创现代戏时敢突破,如今,这份精神在《红高粱》的创排中再次绽放出光芒。编剧贾璐是最早“啃硬骨头”的人。他知道《红高粱》已有电影、舞剧多个版本,要让京剧版出彩,就得让语言更加丰富张力和生命力。九儿与十八刀的爱情,用来回的对唱展现;抗敌的壮烈,高粱地的风吹草动,都藏进了音乐的旋律里。

传统京剧常用“二道幕”换场,而《红高粱》用满台垂落的红高粱,经黄土地的风轻轻晃动,既是连绵的田野,又是英雄们抗争的鲜血。导演李慧琴说:“我们要的不是'好看',是'走心'——让观众看到红高粱,就想起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九儿的背影,就想起当年的抗争。”音乐唱腔更是“贴人心”。作曲团队没有拘泥于京剧“三大件”,反而加了山东民歌的元素,让旋律多了乡土气。

高粱叶轻轻晃动,灯光渐亮,牺牲的英雄们慢慢站成一排,像雕塑一样望着远方。没有掌声,没有欢呼,观众们却都红着眼眶坐着——这一刻,大家不是在看一场戏,而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中国人“野火烧之不尽”的生命力。 这种不刻意煽情,却字字达心的意境,让《红高粱》有了更广阔的格局。它不只是讲九儿的故事,更是讲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它不只是演一段历史,更是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是当年的人用命换来的。在上海演出时,有00后观众留言:“第一次看京剧看到哭,原来爷爷奶奶说的‘当年’。

每天排练8小时的排练,刘京会带着青年演员抠唱腔细节,直到每个字都“唱到心里”;老艺术家们还在台下坐着,随时指出身段的不足;舞美团队反复调整高粱的角度,只为呈现最自然的"风吹麦浪"。刘京说:"我们想让全国观众知道,宁夏不仅有沙漠黄河,还有这么棒的京剧;想让大家知道,传统艺术只要贴着人心走,就能永远年轻。”

新编现代京剧《红高粱》经过多次大型展演活动及平日的惠民演出,现已打磨的非常成熟。从2023年6月28日在宁夏人民会堂成功首演后,在银川及石嘴山地区进行了惠民展演;2024年1月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中获优秀剧目奖;2024年8月获得第38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同年10月入选“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进京展演。11月赴上海演出;2024年12月,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现已完成了5个省区、6个城市的演出11场。该剧不仅在宁夏本地引发了观看热潮,还在成都、北京、上海、江浙等地的展演、巡演中获得了观众和戏迷们的极大好评。观众们纷纷表示该剧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更体现了创新力。剧中的音乐、唱腔、舞美、服装设计等方面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人陶醉其中。许多观众表示,这是一部适合各年龄段观众群体的京剧作品,既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审美和时代价值,又能让老一辈观众接受并回味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

在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京剧《红高粱》荣获了优秀作品奖;刘京院长也凭借该剧荣获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这些荣誉既是对该剧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在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对京剧艺术在西北地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焦思雨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