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两篇研究成果齐发《科学》期刊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2025-10-11 13:58

北京时间10月10日凌晨,同济大学2篇论文成果同期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一篇来自同济大学法学院,阐述我国人工智能监管制度对促进开源人工智能发展和风险防控的作用;一篇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破解长寿密码,为抗衰老干预提供新靶点。

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同济大学法学院朱悦助理教授、张韬略副教授、徐钢副教授与合作者的这一人工智能监管研究成果,题为《中国人工智能监管正在兴起,迈向人工智能开放未来》。此次《科学》发表聚焦中国开源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制度的专题论文,体现了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参与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的关注和认可。

文章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监管的现状,提出其中开源豁免、科研豁免、高效的专门司法、人工智能科研诚信、科技伦理以及先行先试等六项关键制度对促进开源发展与防控安全风险所发挥的显著作用。这六项制度共同体现了“包容、高效、试验”(Exemption, Efficiency, Experimentation)的治理理念。我国人工智能监管制度及其所蕴含的治理理念,可以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文章也探讨了我国人工智能监管的改进和完善方向,提出正在推进中的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项目应追求清爽、融贯、精简(Clarification, Harmonization, Simplification)等目标。

破解长寿密码,为抗衰老干预提供新靶点

一种栖息于东非地下的啮齿类动物裸鼹鼠何以能长寿不衰?原来,它们能通过cGAS蛋白的适应性演化,将人类细胞中的DNA修复抑制因子转化为修复增强因子,这为抗衰老干预提供新靶点。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毛志勇教授团队发表的这一论文,题目是《裸鼹鼠中一种由cGAS介导的增强DNA修复及衰老延缓机制》。

DNA修复能力被认为是决定物种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学界开始尝试从非经典的长寿模式生物中探寻衰老与长寿的调控机制。裸鼹鼠寿命可接近40年,且对多种疾病展现出高度抵抗力,因此成为长寿研究的理想模型。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裸鼹鼠具有强大的基因组稳定性维持能力,但其背后的特异性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晰。

2018年,毛志勇教授团队与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戈宝学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人类cGAS蛋白在DNA损伤后会入核并抑制同源重组修复,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于此,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裸鼹鼠cGAS的功能发生颠覆性逆转——它可显著提升同源重组修复效率。

团队利用前期开发的DNA修复报告系统对关键区段及功能位点进行筛选,最终锁定了裸鼹鼠cGAS的C端结构域中4个进化特异的氨基酸介导了这种功能的逆转。突变裸鼹鼠cGAS的上述位点导致其功能丢失;而将这4个位点引入人类cGAS,可消除其对同源重组修复的抑制。团队随后开展大量实验,深入揭示了上述4个位点调控同源重组修复的分子机制。

团队发现,表达裸鼹鼠cGAS蛋白不仅显著降低细胞衰老,还可以延缓果蝇肠道、运动及生殖能力随年老而来的衰退。最令人兴奋的是,裸鼹鼠cGAS可明显延长果蝇的寿命。将4个位点突变引入人类cGAS,可逆转其对细胞及个体衰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裸鼹鼠cGAS的过表达有助于抵抗小鼠多器官衰老,降低系统炎症并延长其健康寿命。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