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全球航运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当“中远海运天秤座”轮甲醇改造的技术图纸在大屏幕上展开,当Hi-Dolphin航运大模型实时演算着全球航线最优方案,当“沪来沪往·适易中转”的服务数据不断刷新……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以“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勾勒出航运新质生产力驱动行业变革的清晰图景。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发布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成果。
由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这场盛会,用30项重大合作成果作答:在世界变局中,中国航运正以绿色、智能、协同之力,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
绿色转型: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当甲醇燃料替代传统重油注入油箱,每艘集装箱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万吨。”在国际海运论坛的成果发布现场,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李威指向屏幕上的“中远海运天秤座”轮,这艘完成全球首例大型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系统改造的巨轮,为全球存量船队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样本”,成为绿色航运的鲜活注脚。
航空领域的绿色探索同样令人瞩目。上海市科委、上海机场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关键技术,通过“油脂无氢定向转化”工艺,一举突破传统技术氢耗高、成本大的瓶颈。“这种燃料可全掺混使用,冰点低至-55℃,完全适配现有航空发动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技术已进入中试验证阶段,未来有望将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降低30%以上,为航空业“双碳”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2025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现场。
绿色转型绝非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协同。在“绿色走廊·联通世界”成果发布环节,上海港-洛杉矶港/长滩港绿色航运走廊传来捷报:中远海运集运、马士基等企业部署的低碳船舶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标志着该走廊一阶段目标圆满达成。与此同时,上海港与巴塞罗那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等共建的数字绿色滚装航运走廊同步启动,形成覆盖欧美主要港口的绿色航运网络。
“绿色航运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中国船东协会会长、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万敏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三点倡议:“共商绿色监管规则,共享绿色供应链资源,共促数智融合的绿色生态。”这一观点得到与会者共鸣,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大卫·罗斯理通过视频表示,全球航运业需在温室气体控制、绿色燃料供给等领域形成统一标准,才能高效落实IMO温室气体战略。
智链未来:技术重构航运产业生态
“从上海到汉堡的航线,传统方案需要28天,通过大模型优化后可缩短至26天,同时减少12%的燃料消耗。”在论坛的数字智能展示区,Hi-Dolphin航运大模型的实时演算引发围观。作为国内首个航运业垂直领域大模型,它整合了全球最大航运知识库,能实现航线规划、风险预警、物流调度的智能决策,已在中远海运的120余艘船舶上投入使用。
港口的智能化转型更为直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宋晓东带来的“上海港方案”令人振奋:通过无人集卡、智能调度系统的深度融合,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单机效率达到每小时35自然箱,比传统码头提升50%以上。“我们已将智能港口技术输出到海外多个港口,让‘中国智慧’服务全球航运。”宋晓东同时倡议,全球应共同推动技术标准的开放兼容,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平台。

上海洋山深水港无人码头作业繁忙。
航空领域的“智链”实践同样精彩。中国东航发布的“数字人-多智能体”成果,让数字客服“东东”和实体机器人“小东”成为现场焦点。“‘东东’能处理95%以上的常规咨询,‘小东’可在机场提供全流程引导服务。”东航副总经理万庆朝介绍,这些数字员工已服务旅客超800万人次,将人工服务响应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0秒。
跨境贸易的数字化变革在上海港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得到体现。该中心首创“场站码头一体化、全程服务一站式”模式,通过“分单+总单”双监管体系适配不同类型企业需求。“中小微企业的碎片化订单用分单模式,可节省45%的申报时间;大型企业的整柜货物用总单模式,通关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0.5小时。”上港集团副总裁柳长满透露,中心投产首月就处理跨境电商货物1.2万标箱,成为外贸新增长点。
“智慧民航已从技术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中国民航局副局长韩钧指出,民航“智链”正在三个维度构建新生态:链通技术要素,实现产学研用协同;链合产业生态,推动航司、机场、物流企业数据互通;链接全球合作,共建国际航空智慧标准。这一论断在东航与上海机场的合作中得到印证,双方连续5年承办航空论坛,推动上海成为中国最大航空枢纽,东航则成为国际通航点最多的国内航司。
枢纽升级:开放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当天下午,东航“China Pass卡”的全球首发成为论坛热点。这张联合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久事集团打造的权益卡,整合了机票优惠、机上Wi-Fi、浦东过境免费游等服务,未来还将覆盖全国景点、酒店等场景。“我们将通过全球营销网点向入境旅客发放,打造万亿级入境消费生态圈。”东航董事长王志清的话,彰显了航空枢纽的服务升级方向。

上海全力推动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
上海机场的中转服务创新同样值得关注。《“沪来沪往·适易中转”国际航空枢纽品牌》成果发布显示,上海机场已形成“三客三货”六大产品和“四适四易”八大服务,实现“空空+空地”“客运+货运”全链条升级。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东航在浦东机场完成国际中转旅客835.8万人次,占机场总量的80.9%;2025年上半年同比再增26.8%。
“上海正全力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表示,上海航空运输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当前正通过提升枢纽能级、打造服务新体验、加快数字绿色转型等举措,推动航空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机场集团总裁周浩透露,浦东机场四期工程正高水平建设,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强化门户功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航运金融的赋能作用愈发凸显。交通银行副行长杨涛介绍,该行已构建覆盖船舶融资、货运保险、汇率避险的全链条金融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船舶融资审批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辅相成,我们将发挥全牌照优势,为行业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在论坛高端访谈环节,来自鹿特丹港、达飞集团、中铝物流等企业的嘉宾达成共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畅通需要产业合力。挪威船级社高级副总裁黄今指出,“当前航运业的变革不是单一企业能完成的,需要港口、航司、货主、金融机构形成命运共同体。”这一观点在论坛发布的五大类30项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政府间合作文件到企业间技术联盟,从标准制定到项目落地,展现了全方位的协作态势。
当北外滩的灯光照亮黄浦江面,那些穿梭于全球的绿色船舶、智能码头、数字航线,正将论坛的共识转化为行动。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变革中,中国航运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用创新实践书写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图片由各受访单位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