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的上海,经济脉动强劲而稳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经济答卷。
“这一增速背后,是上海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集中体现,稳定的不仅是上海的发展信心,更为全国经济回升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道出了这份成绩单的深层意义——上海的经济回升,并非短期波动下的偶然反弹,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政策协同精准发力的必然结果。
工业重返增长主力:产业焕新与新兴赛道双轮驱动
“工业重新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基本盘。”数据印证了刘志阔的结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而这一增长势头自去年第三季度起便已显现,如今形成了稳定的回升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柱。
作为上海工业的“压舱石”之一,汽车出口表现亮眼——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智能化配置成为竞争核心的背景下,上海汽车产业不仅巩固了国内市场优势,更在全球市场中扩大份额。

5月15日,上汽集团旗下安吉物流建造的全球最大滚装船——9500车位远洋汽车运输船开启欧洲首航。 上汽集团供图
相较于传统产业的“焕新升级”,三大先导产业彰显出产业结构优化的鲜明导向。前三季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同比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同比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3.6%。
引人注目的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链条布局”优势。从算法创新、算力支撑到大模型研发,再到应用场景的示范落地,上海已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不仅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与创新团队,更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上海工业的这一轮回升,绝非简单的‘量的恢复’,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刘志阔强调,上海精准“押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赛道,不仅支撑了当前的经济增长,更为未来的长期竞争力积累了优势。
这种结构性优化的成效,在数据中得到清晰体现。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提升至44.1%,接近“半壁江山”。
服务业引领新增长:激活经济新空间、提升消费新活力
信息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前三季度上海经济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277.43亿元,同比增长15.5%,已从过去的“潜力产业”成长为“后起的支柱产业”。
这一增长态势的背后,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是平台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向赋能”。
“平台经济在上海的布局不断加深,已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链。”拼多多、小红书、美团、京东等国内知名平台企业纷纷在上海加大布局,不仅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地于此,更围绕电商、物流、支付等核心业务,构建起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体系。上海已成为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平台企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增长,更通过赋能传统产业,激活消费市场。
在刘志阔看来,上海信息服务业的增长,并非孤立的产业现象,而是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能级的集中体现。“上海拥有丰富的数字基础设施、充足的人才储备与开放的应用场景,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让信息服务业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近日,各国企业家在徐汇滨江近距离体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产品。邓云淇摄
金融业的稳健发力,进一步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前三季度,上海金融业增加值 6965.27亿元,增长9.8%。
“金融市场活跃度的提升,是上海高能级服务业体系成熟的表现。”刘志阔表示,信息服务业与金融业的“双轮驱动”,让上海高端服务业的结构更加优化、动能更加充沛。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前三季度在上海经济回升中扮演了“基础支撑”的角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为激活消费市场,上海今年以来持续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刘志阔指出,“其中‘以旧换新’政策精准瞄准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有效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特别是家电‘以旧换新’,不仅带动了新家电的销售,更推动了家电产品向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升级,实现了消费增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促进’。”
从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中,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2.1%、28.2%。
除了拉动大宗消费,消费市场的“新场景、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为消费复苏注入了“新活力”。
外贸企稳向好:民营企业强势崛起
外贸“企稳向好”,则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与贸易中心的韧性与活力。

上海洋山港四期无人码头繁忙作业场景。叶真于摄
前三季度,上海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1.3%,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实现这样的增速殊为不易。而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民营经济的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32万亿元,大幅增长27.1%,增速领跑各类经营主体,对全市进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164.5%。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全市外贸比重已提升接近至4成,较去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背后,是上海民营经济活力的持续释放,也是外贸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相较于传统外贸主体,民营企业在市场反应速度、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更快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在新能源产品、机电产品、特色消费品等领域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
同时,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外贸业务提供了便利化支持——通过简化通关流程、降低进出口环节成本、加强外贸政策扶持等措施,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上海经济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优的直接体现。”刘志阔表示,上海近年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让民营企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安心专注发展。
“‘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多元支撑’的增长格局,让上海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也为应对复杂内外环境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回顾上海前三季度经济表现,刘志阔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