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教育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建模教育中心2025年学术年会在渝举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刘新吾2025-10-25 23:10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数学建模正成为撬动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10月24日,全国高中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教育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建模教育中心2025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与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齐聚山城,共同探讨基于新课标的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大会开幕式由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副校长张泽勇主持。

凝聚共识 与时俱进

为教育事业发展明确新方向、激发新活力

开幕式上,重庆八中党委书记、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迎春从 “为何”“何为”与“如何” 三个维度简要介绍了重庆八中在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以重庆八中“三层六元”融合课程体系为例,学校将“数学建模”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卓越课程之中,并通过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迎春提到,当前数学建模教育仍面临教学周期长、跨学科要求高、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能进一步推动数学建模融入学校课程改革,让数学建模思想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培养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重庆市渝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刘雪梅在致辞中介绍了渝北作为重庆“空中门户”与教育强区的建设成果:近年来,渝北创建国家级、市级特色示范学校157所,荣获国家级、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8项,现有市级名家名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166人……如何提升区域数学教育质量?刘雪梅强调,将持续推动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区域教育体系,全力打造“学在渝北”优质教育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副社长陈雄在讲话中说,数学建模是实现新课标“三会”目标的重要载体,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他认为,数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价值,而非陷入应试的桎梏。下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将通过学术与出版的联动,为教师提供研究成果发表平台,支持数学建模教育深入发展,助力培养创新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许孝精在讲话中表示,数学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他介绍了中心五年来在数学建模教育推广方面的成果,包括承担教育部中小学数学建模培养项目、举办全国高中生应用能力展示活动等。面对AI时代的教育变革,他强调数学建模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呼吁广大教师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模式。

深挖内涵 开拓创新

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方法、注入新动力

主题报告环节中,与会专家从历史沿革、教育理念、人工智能融合等角度,对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阐述。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组组长王尚志在题为《让“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扎根——创新》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数学建模进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继“函数成为主线”“向量进入课程”“统计概率融入”之后,中小学数学内容发生的第四次重大结构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具有学科意义,更将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发展。数学建模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日常教学。教育工作者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推动数学建模教育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亮点与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许孝精在《数学建模与创新人才培养》报告中,剖析了数学建模与传统应用题的本质区别。他表示,应用题是在已知数学结构下寻求答案,而数学建模是从真实情境中提炼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路径。他通过“家庭野餐”“准备奶糖”等生动案例,说明数学建模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建构,从而培养跨学科融合、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等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教育转变。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童莉以《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数学建模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题,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数学建模的“问题提出”环节实现关键突破。她说,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因问题枯燥、缺乏真实情境而丧失探究动力。AI通过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驱动性问题,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AI生成的问题需要师生进行批判性优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人机协同,数学建模从解题训练转变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索历程,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保继光也围绕“新高考与数学建模”作了专题报告,分析了数学建模在高考改革中的定位。保继光表示,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应考观念,强调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数学在创新人才选拔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高考命题趋势体现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立德树人三大功能,突出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的考查。数学建模作为连接现实问题与数学工具的重要桥梁,正逐步融入高考评价体系,未来可能以开放性、方案设计类题目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王颖喆作《数学建模水平测试与评价——以高中建模能力试题为例》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她表示,数学建模的测试与评价旨在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量化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数学建模应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注重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构建、验证与解释全过程。测试设计采用“化整为零”策略,将核心能力、基本过程和模型类型分解为可考知识点,结合实际背景出题,覆盖函数、统计、优化、概率、仿真等多种模型形式,并融入当年热点事件以增强现实关联。

25日,大会还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教育中心工作会议,推动赛事组织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据了解,全国19个省市的近800名数学教师参加此次大会,大会系统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实践路径,为数学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教学示范,助推我国数学建模教育迈入系统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刘新吾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