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20年,探索高校援建“同济经验”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黄艾娇姜泓冰2025-10-30 21:25

雕塑主体为红褐色,形如幼苗,融合两校校徽元素,展昂扬之翼,寓意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指引下,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同舟共济20载的不平凡历程和未来携手腾飞共发展的美好愿景。10月28日,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二十周年雕塑在井冈山大学揭幕。

当天,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二十周年活动开幕式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井冈山大学举行,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井冈山大学分中心揭牌,井冈山大学与同济大学联合实验室飞地入驻,对口支援交流座谈会召开……在这些活动中,两校畅叙过往,共话未来,情谊历久弥新。

“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二十周年成果展”上,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真实有力的数据,一段段双向奔赴的感人佳话,为百年名校对口支援革命老区高校、为探索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济经验”写下生动注脚。

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二十周年雕塑在井冈山大学揭幕。 同济大学供图

顶层规划,精绘“路线图”

2005年7月,教育部确定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之初,同济大学就与井冈山大学共同磋商、共同谋划方案路径,建立了由两校党委书记、校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同济大学决定将“三个行动计划和共演一台戏”作为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的重要内容。其中,“三个行动计划”是指支持井冈山大学建设发展的学科发展行动计划、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行动计划;“共演一台戏”是指两校同演一台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将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上海到江西井冈山,两校不远千里,交流频密。据统计,20年间,双方校领导互访达162人次,定期召开工作例会41次,院级层面互访交流近2000人次。同济大学派出9位专家挂职井冈山大学校领导,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从校级战略谋划到院系精准对接、从师资互访到学生交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协作网络。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 同济大学供图

创新机制,勤打“特色牌”

10月28日下午,第十六届“同济学术周”开幕,又一批同济院士教授激情开讲。自2010年“同济学术周”创办以来,已有288人次同济专家学者先后赴井冈山大学举办304场专题报告和研讨会,每年吸引上万名井冈山大学师生关注参与,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已成为两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应井冈山大学之所需,尽同济大学之所能。20年来,同济大学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将学校优质教育、科研、管理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井冈山大学辐射,打造了多个合作品牌项目。

两校“本科生联合培养”于2010年启动,同济大学已累计接收16批819名学生来沪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覆盖31个专业,形成了覆盖专业广、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的合作模式。

在同济大学人才、技术和智力的支持下,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已在全国各地连续公演20年、290余场,两校3000余名师生参与,累计观众30余万人次。井冈山大学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也成为同济大学对青年大学生和年轻教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

第十六届“同济学术周”在井冈山大学举办。 同济大学供图

携手共进,唱响“协奏曲”

在同济大学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的持续助力下,井冈山大学驶入发展快车道,“四个显著提升”开花结果,探索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高校跨越转型发展的新路。

办学层次实现历史性提升。2007年,井冈山大学成功实现“更名揭牌、省部共建和体制上划”三大办学目标;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新增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被增列为江西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重点建设单位。

师资水平实现结构性提升。20年来,116名青年教师来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16名管理干部在这里挂职锻炼,234名教师来此进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兼职博导硕导互聘机制相继建立,井冈山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焕发出新活力。

学科水平实现系统性提升。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井冈山大学获批省级高水平学科1个、重点学科6个、一流学科2个。2024年,3个学科被列为博士立项建设点。两校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井冈山大学师生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方位提升。两校联合培养学生学业表现优异,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中频传捷报,屡获佳绩。

据介绍,两校已就下一阶段重点领域工作达成共识,将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五大同心行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强化、科研创新、党建思政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共同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崟欣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