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 “心脏” 的炸药,竟是靠木棒搅出来的!
央视军事2025-10-29 20:48

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苏联用了6年3个月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而中国仅用2年8个月

这是一个民族

面对技术封锁

在遭遇背弃的时刻

进行的一场绝地反击

遭遇背弃、面对技术封锁

他们没有退缩

1959年6月20日

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

通知暂缓向中国

提供原子弹模型和图纸资料

刚起步的中国核计划

像被抽走了“拐杖”

一夜之间陷入黑暗

面对技术封锁

中国科学家们没有退缩

他们毅然决定:

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为了铭记这一转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被赋予了特殊的代号

“596”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他们 创造了奇迹

常规武器

过去允许有百分之二的瞎火率

但原子弹的要求

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发火

1959年

25岁的技术员李富学

接到一项绝密任务

研制精度达百万分之一秒的

原子弹起爆雷管

这个要求

比普通雷管精确一百万倍

没有参考资料

没有样品借鉴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

用最原始的方式开始了攻关

手绘上千张草图

自制数百个模具

反复验证每根导线的排布

经过两年多时间

5万多次试验

数据终于达标

中国成为世界上

少数掌握微秒级雷管技术的国家

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起爆

筑牢关键一环

铝锅当熔炉,木棒搅炸药 他们在生死边缘铸造核盾牌

研制原子弹内组件时

由于没有加工高能炸药部件的专用设备

只能“土法上马”

用铝锅当熔炉

拿木棒作搅拌器

把黄纸板改成模具

这些看似简陋的“土装备”

要达到的却是极致严苛的军工标准

原二二一厂二分厂车间主任刘振东回忆:

“一天生产千发炮弹

全靠人工来搅

每次熔得比较多,几十公斤

TNT炸药熔化以后,变成水状

然后倒黑索金,像小米粒一样

必须得搅拌均匀

倒一层搅一层

每次都按比例进行加工”

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

每一次搅拌、每一次浇注

都伴随着爆炸的风险

他们凭着最原始的工具

在生死边缘铸造守护共和国的核盾牌

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

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为之震惊

从原子弹到氢弹 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在原子弹研制之初

中国科学家便把目光也投向了氢弹

1960年底

二机部秘密组建轻核理论小组

提前研究氢弹的原理

1965年秋

于敏带领50多名科研人员

在中国科学院华东计算机所展开突击

3个月夜以继日的演算

终于捕捉到

氢弹自持燃烧的关键技术

……

1967年6月17日

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

耀眼的光芒让罗布泊上空

升起了第二个“太阳”

330万吨TNT当量的火球

点燃的不仅是云层

更是一个民族的自信

“他一说戴眼镜我们都戴上了

戴上以后那里有个‘太阳’

突然一下子亮了

多少度我也不知道,热风吹过来

心情就是高兴啊”

“这一成功

我们就知道自己掌握氢弹了

我们在完全没有国外信息的情况下

完全自主创新得出来的氢弹

自己做,而且做成了”

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苏联用了6年3个月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而中国仅用2年8个月

这不是数字的竞赛

而是一代人的青春

是一个民族的誓言

他们用行动证明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自主创新是我们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刘羿佟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