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郑海鸥2025-11-02 00:00

  赏百部优秀剧目,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与群众文艺团队在家门口相遇,边赏剧看展、边旅游打卡……10月16日至11月5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巴山蜀水间举办,广大观众品文旅大餐,收获满满、点赞连连。

  舞台佳作备受好评

  杂技剧《先声》里,演员们腾空、跳跃、翻飞,展现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话剧《觉醒年代》多次谢幕,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

  在本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观众得以“穿越时空”,感受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心、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志。

  “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先烈的崇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我们更期待观众走进剧场看完戏,哭过、笑过之后有所感悟。”

  现实题材佳作也收获好评。“话剧《生命册》是一部厚重的作品,书写了时代潮流下城乡间的生活变迁……”重庆观众谢莹说,“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引发我的思考。”

  “笑点不断,笑中有泪。”看过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湖北观众齐秋生说,“一碗饭”串联起中国农村从解决温饱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数十年变迁,“喜剧中包裹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展现新时代舞台艺术的累累硕果,带领观众领略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本届中国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戏剧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基层,捕捉鲜活的时代脉动。现实主义创作既需要演员的精湛技艺,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与真诚表达。”首场活动中,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表示。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赵聪说,本届中国艺术节关注青少年群体,以创新赋能艺术为主题,组织川渝两地中小学、高校艺术社团与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开展剧目展演、剧本围读、音乐原创新作展示,VR、AI艺术展陈等活动。目的是集中展示当代青少年创演成果,培养年轻人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艺术走到群众身边

  本届中国艺术节上,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等六大门类的精彩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涌动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之中。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始终立足人民立场,书写人民故事,致力于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个个接地气有生气、群众参与感强的作品,从生活点滴中找灵感、搞创作,将邻里温情、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反腐倡廉、非遗传承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生态公园广场,惠民演出人气很旺。观众鼓掌、喝彩,并跟随队伍跳了起来。舞蹈《峡江边的微光》赢得了许多市民的喜爱。不少观众走进后台,跟随演员学动作、学表演,并录制短视频分享给朋友和家人。

  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文艺精品一走出赛场,就马不停蹄地奔向街巷、广场,与更多观众面对面交流,共同品味群众文艺的烟火滋味。

  “丹青之韵、玉石之趣、光影之变,本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共同绘就的多彩画卷,在巴蜀大地精彩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

  开展“汉字艺术与中国文化”学术讲座、推出“艺术超现场”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开展“展览进社区”活动……“看展览”升级为沉浸式的“过周末”,观众有了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一站式艺术体验。

  艺术节走进了城市街区、融入了美丽乡村、来到了百姓身边。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表示:“让艺术成为群众可观、可感、可参与的体验,这种深度融合极大激发了全民的艺术热情,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

  文艺创新活力十足

  “这是我第三次‘刷’婺剧《三打白骨精》,虽然情节非常熟悉,但还是常看常新。”来自浙江的观众李梦雅说。

  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源泉。本届中国艺术节上,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杜甫》、儿童剧《猫神在故宫》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赢得广大观众好评。

  不少剧目、节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潜力。

  《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反响热烈;舞剧《醒·狮》“狮头舞动+鼓点配合”的场面,在短视频平台获千万次播放;歌曲《玉盘》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美感,引发网友跟唱;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跳出了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场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的“文旅版”话剧《苏东坡》受到欢迎。观众看完演出还可乘坐文旅直通车,前往三苏祠深度了解三苏父子。

  如今,“以演带游、以游促消”已成为文旅消费新业态。顺应潮流,本届中国艺术节以精品演出、展览为串联,特别策划了“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同时,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兼备的文创商品,推动打造了一批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拓展了文旅消费新空间。

  “白天看景,晚上赏剧,安排得满满当当!”李梦雅说,这趟中国艺术节之旅会成为心中难忘的记忆。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