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赴屏边开展美育支教公益活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2025-11-14 08:24

11月3日至7日,“薪火公益·希望工程快乐音乐项目”乡村学校支教活动,在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圆满收官。

此次支教以“专业美育帮扶”为核心,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9名师生联合云南青基会项目人员分组深入当地10所乡村小学,采用“打造特色音乐内容、组建童声合唱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三位一体模式,为乡村音乐教育注入专业动能。

以“美”为桥,让乡村儿童触摸音乐的温度

屏边县湾塘小学的教室里,云南艺术学院声乐系主任尹伟老师正带领孩子们练习《我家屏边》的分声部演唱。支教团队结合乡村儿童的认知特点,筛选了《小白船》《歌声与微笑》《大海啊,故乡》《种星星的孩子》等经典儿童歌曲,采用“感知-模仿-表达”的阶梯式教学法:从通过拍手感知节奏的“跳跃之美”,到模拟钢琴声体会旋律的“流动之美”,再到参与分声部演唱感受和声的“和谐之美”,最终以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传递歌曲蕴藏的“情感之美”。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之美。

图片

以“教”为根,让乡村教师掌握美育的方法

针对乡村音乐教育中多数教师缺乏系统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困难的现状,支教采用“跟堂指导+专题培训”模式,组织乡村教师全程参与。云艺支教教师授课时,同步向旁听乡村音乐教师讲解“指挥手势含义”等常见教学问题,课后再通过“案例分析+实操练习”,帮助乡村教师掌握基础合唱教学方法。

屏边县民族小学的音乐教师蔡老师说:“以前我们教孩子的方式比较单一,现在知道了要教他们打节拍、分声部,还要用游戏让他们觉得有趣。”

图片

以“合”为要,让乡村美育融入振兴的脉络

此次支教活动中,10所乡村小学均组建起专属童声合唱团,孩子们拥有了自己的歌;20余名乡村教师通过系统指导,初步掌握了音乐教学方法,建立了教好音乐的信心。此次支教搭建起“公益组织-高校-乡村学校”的美育联动平台,让美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孩子们以歌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各校新组建的童声合唱团也成为了乡村亮眼的“文化名片”。

图片

以“未来”为向,让美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2025年“薪火公益·希望工程快乐音乐项目”共投入近50万元公益资金,为屏边县10所乡村小学配备钢琴、音响、一体机等希望音乐教室配套设施,惠及5700名乡村青少年。除硬件上的支持外,项目还组织30余名乡村音乐教师赴云南艺术学院开展集中培训,并通过现场支教送教在各校组建合唱团,真正形成了“硬件赋能-师资培养-教学实践”的完整闭环。

项目为当地乡村音乐教育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提供设施与人才的多方面支持,让专业美育的种子在乡村沃土持续生根发芽,帮助乡村儿童在音乐滋养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张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