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湖项目区42团“冬小麦+复播玉米”周年亩产创全国纪录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2025-11-15 23:44

11月13日,由兵团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对新疆农垦科学院在草湖项目区42团4连开展的兵团重大项目“南疆冬小麦+复播玉米均衡高产(两吨粮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百亩方复播玉米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该百亩示范田(108亩)玉米亩产达 1208.33公斤,叠加夏季收获的冬小麦产量后,周年亩产高达1956.18公斤,成功刷新“冬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全国最高单产纪录,为南疆规模化创建“两吨粮田”树立示范标杆,更让职工群众种粮底气与收益双提升。

此次测产专家组阵容强大,由来自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测产全程严格遵循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制定的《关于玉米高产、超高产田间测产验收方法和标准》,历经实地勘验、玉米株数统计、鲜重称重、脱粒、水分测定等规范程序,确保结果科学权威。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委员吴存远、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王士国、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桑伟及相关团场负责人全程参与测产现场。

为保障测产顺利,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创新团队早在11月10日至12日便完成了前期筹备工作。

自2024年起,新疆农垦科学院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冬小麦+复播玉米”高产联合攻关,当年便在42团百亩示范田实现1848.58公斤的周年亩产,创下新疆“一年两熟麦玉连作”高产纪录。2025年,新疆农垦科学院进一步加大推广与服务力度:一方面联合推广、作物、机械等团队,与团场深度合作,在第一师、第三师等重点区域布局高产示范片区,累计建成核心示范区1165亩,辐射带动周边6.5万亩种植;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定期组织专家驻点指导,围绕品种选择、播期调控、水肥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田间课堂”培训,覆盖种植户余1500人次,同时建立示范田全程监测机制,通过无人机精准防控、土壤墒情检测、作物长势诊断等技术手段,实现 “一地一策”精准管控,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技术创新是高产的核心支撑。在品种筛选上,围绕“早熟、高产、抗逆”目标,筛选出生育期小于245天的中早熟小麦品种3个、积温需求2350℃–2550℃的早中熟玉米品种3个,实现两茬作物“熟期双提早”,有效缓解茬口紧张;栽培技术上,集成“缩行密植、水肥协同、化学调控”核心技术,推广高密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构建高产群体结构;农机农艺融合上,研制推广重型免耕精量播种机具,破解麦后复播难题,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田管、统一收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规模化种植比例达98%;智慧农业上,搭建“空—天—地”一体化农情监测网络,建立智慧决策模型,推动种植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在一师、三师的前茬冬小麦生产中,技术优势已充分显现。百亩方、千亩方平均亩产稳定在730公斤以上,较上年提升5%以上,同时较常规种植提早7天成熟,为复播玉米争取约200℃有效积温,展现出强劲高产潜力。更让职工群众振奋的是,高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42团4连连长毛鹏飞介绍,42团“两吨粮田”每亩纯收益可达1500元,与种植棉花经济效益相当,彻底打消了职工“种粮不赚钱”的顾虑,有效激发了种粮积极性。

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委员吴存远表示,新疆农垦科学院始终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主动服务农业主战场,主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专家团队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加速推动“良种、良法、良地、良时、良制” 技术成果转化,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有力支撑稳产保供和乡村振兴。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崔彦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后续进一步提升播种质量、加强后期水肥管理,推动产量再上新台阶。(陈遂中)

责任编辑:李亚楠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