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大报恩塔流光溢彩。夜幕下,无人机编队腾空而起,勾勒出和平鸽、长江浪涛、城市剪影等图案。中外青年携手吟唱《文明互鉴·青春领航》。“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19日启动,来自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共同分享城市治理经验,探讨城市发展趋势,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滨水城市,绘就绿色共生新图景
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南京的生态实践为全球滨水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方案”。
“看,江豚!”11月20日,嘉宾们登上长江海巡船,近距离了解江豚种群动态。当江豚跃出水面时,船上惊呼不断。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长江生态“活指标”,长江江豚在南京城区中心江段的高“曝光率”,印证了南京在生态保护上的显著成效。为守护江豚,南京实施了岸线修复、污染治理、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长江让我想起多瑙河,仿佛回到家乡。”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感慨地说,“南京的发展证明,城市发展不必牺牲自然,人与自然完全可以和谐共生。”
“和南京一样,我们也有一条‘母亲河’科罗拉多河。”墨西哥墨西卡利市旅游和会展局局长玛利亚·穆里略表示,南京对河流的治理经验值得在修复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中借鉴。
从江豚保护区到绿色工厂,南京的生态实践覆盖多领域。在南钢集团智慧运营中心,16K超高清大屏上,“数字工厂”实时呈现冶炼、轧制全流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清晰记录水、电、风、气的产生与回收。南钢集团5年内碳排放强度下降38%,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典范。其转型发展令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印象深刻。他表示,企业尊重环境且与城市发展兼容,“南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1月21日发布的《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提出:“秉承开放包容理念,保护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麦尔表示:“长江生态保护的出色成效值得世界知晓。”
文化交流,在共鸣中缔结情缘
11月19日下午,南京雨花台中学的绿茵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点球大战展开。多国市长与该校青年运动员同场竞技。
“太棒了!”“好球!”精彩的射门与扑救,引来阵阵欢呼喝彩。赛后,高二学生张炜钦将蓝色球衣赠予外国宾客,为这场体育交流写下友谊的注脚。
“足球场上的协作,正如城市间的合作,需要信任、配合与尊重。”埃及外交事务理事会成员穆罕默德·赫加吉道出了此次对话的深意。
本次活动中,从绿茵场到老街巷,从非遗工坊到文化沙龙,多元形式的交流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相融,在理解中深化。
嘉宾们登上中华门瓮城,远眺山水城林交融的秀美画卷。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嘉宾们了解明长城的历史文化与保护现状。德国迪特福特市外办主任托马斯·希姆勒是第三次到访南京,他表示:“我很高兴能参与推动德中文化交流,南京的历史和文化让我流连忘返。”
南京明城墙于公元14世纪历时28年修建而成,城垣现存25.091公里。近年来,南京打造了集遗产监测、精细化管理、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在内的多模块创新保护利用模式。
“南京与罗马,相隔万里,都有着厚重的文明历史。”意大利罗马二区文化事务议员法布里奇奥·鲁福首次到访中国,“守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着人类的记忆。”
在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嘉宾们围聚在非遗工坊展示台前,欣赏秦淮灯彩的独特魅力。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颜天禄拿出手机,向非遗传承人顾业亮展示他珍藏的礼物——一件精巧的秦淮灯彩。顾业亮一眼认出,“这是我的作品!”
一件牵动人心的礼物,连起两座古城的文化情缘。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颜天禄动情地说:“600多年前,郑和从南京出发到达马六甲,带去和平与贸易;今天的对话,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纪念。”
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入口处,一棵古银杏树静静伫立,金黄的叶片随风轻舞。树下,一块特制的镂空地砖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专为树木根系呼吸与生长预留的空间。
“改造中,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哪怕是一棵树、一堵墙、一口井,都尽可能保留。”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宁向嘉宾们介绍。
看到小西湖片区的改造成果,赫加吉表示:“在全球许多城市面临发展与保护矛盾的今天,南京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答案。”
小西湖片区的微更新模式,是南京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诠释。不同于大拆大建,南京坚持“最小干预、最大尊重”,将片区划分为127个微更新单元,逐户协商改造方案;政府出资修缮建筑结构,居民保留产权,引入设计师工作室合作运营,实现“居者有其屋、用者有其利”;共享庭院、公共厨房的设计改善了居住条件,灯彩工作室、咖啡馆等业态激活了街区活力。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建。”意大利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对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深表认同,“罗马也有大量历史街区,南京以居民深度参与的方式推动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这种共建共治的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尝试引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南京自2016年启动“颗粒归仓”城墙遗产保护项目,鼓励市民捐赠散落民间的明代城砖,累计回收超60万块,既保障了城墙修缮,又让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模式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探索之星奖”,成为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典范。贝恩德·麦尔深受启发:“我们在修复老城区时也面临材料短缺问题。”南京的做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1月21日举行的“世界市长对话”活动上,扎尔科·米钦分享了诺维萨德在多瑙河畔更新中依据居民口述历史复原水井位置的故事,“尊重集体记忆,才能让更新获得民众认同”。
“举办‘世界市长对话’活动,旨在深化城市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南京市代市长李忠军表示,南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城市间友好往来,在互学互鉴中启迪智慧,在交流交往中深化友谊,在共赢共荣中创造未来。
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表示:“非常有幸参与这次活动,我从南京看到城市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本报记者王汉超、尹晓宇、白光迪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