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唤醒耳朵:湾区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及美育成果展演”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12组青少年团体,包括3所香港学校、15个国家的在深留学生,共201名参演师生齐聚一堂,呈现了一场以语言为媒介,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文化盛宴。
据介绍,本次活动依托全国语言文化品牌活动优秀案例“唤醒耳朵”,自2014年开展以来,立足区位优势,紧密联动港澳,旨在“用语言感染生命,用经典唤醒耳朵”,先后策划了深港大学生朗读大赛、深港澳大学生语言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承办了教育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及创作实践交流活动等。2025年度“唤醒耳朵”项目在原有聚焦湾区大学生的艺术诵读公益推广基础上,提升拓展为湾区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及美育成果展演,以“语言美育”推动湾区文化融合、语言共通,促进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是湾区青少年文化认同、审美素养与创新活力的集中展示,深圳大学愿与各方携手,共同提升湾区语言文字工作水平,促进粤港澳文化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深大智慧”与“湾区力量”。 深圳大学将持续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示范作用,以语言为纽带,以美育为载体,助力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深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在语言共通、文化共融、情感共契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整场展演通过“溯·文明之源”“承·家国之韵”“融·湾区之和”“启·未来之新”四大篇章,搭建起一个文化脉络清晰、表达情感递进的语言文化“寻美之旅”。

经典诵读类节目中,既有《楚辞 橘颂》的古韵悠扬,也有《读中国》的深情礼赞;《厉害了我的国》抒发爱国情怀,《心田上的百合花》传递生命力量;《蓬勃的生长》展现语言艺术的专业魅力,《人生最美是读书》彰显阅读之美;《新杜鹃与紫荆花》寓意湾区共融,《初夏》描绘季节诗意,《明月几时有》则让千古名篇在朗诵中焕发新声。在语言演绎类与语言创新类节目中,《字源奇旅——一个汉字的神奇旅行》带领观众领略汉字奥秘;《耳畔的平仄》探索音韵之美;《诗经·卫风·木瓜》更以粤语等方言创新演绎,让古老诗篇绽放地方特色。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深圳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王婷工作室、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育中心、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深圳市光明外国语学校(集团)联合承办,深圳市汉字研究会等单位协办,共同助力见证语言文化在湾区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创新。
“唤醒耳朵”项目的创办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执行副主任,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王婷介绍:“这个项目不仅是一场湾区青少年语言文化展演,更是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一次‘以语为媒、以美育人’的跨学科美育创新实践,以‘语言美育’特色学科建设拓展推动湾区文化融合、语言共通和情感共鸣。”
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语委办、深圳市教科院、深圳市团校、深圳市汉字研究会以及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深圳近20所中小学校领导出席并观看了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