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01版:要闻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章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文章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
努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11月29日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要落实好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努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工程’定性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彰显出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颜晓峰表示,深入推进“马工程”,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具有重要意义。 20年来,工程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数据显示,工程启动以来,全国马院从不足10家
汇集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开港!”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正式开港,“从钱凯到上海”的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诞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从此有了“新时代的印加古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方致力于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参与方共同打造陆海联动和协同发展的互联互通网络。”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倡议。 从2013年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倡议到实践,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绘就一幅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 “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断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化与共建国家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
赵乐际对希腊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11月27日至30日,应希腊议长塔苏拉斯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对希腊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11月28日,赵乐际在雅典会见希腊总统萨克拉罗普卢。 新华社记者 殷博
算好生态账 建设“零碳岛”(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黄渤海交汇处,山东烟台长岛孙家村渔港。 马达声起,一辆运输船载满人工藻礁缓缓驶向大海。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伟摊开手中的“海洋牧场布局图”:“趁风浪小,往海底投藻礁,给鱼儿‘盖房子’。” 布设人工鱼礁、移植藻类海草,这是近年来长岛推行的“固藻集鱼”养殖新模式,降耗减排、更低碳更绿色。 长岛曾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长期靠海吃海,走过弯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岛近岸渔业养殖迅速扩张。孙家村发展海参育保苗产业,一座座大棚沿着海岸线“疯长”。腰包鼓了,可代价沉重。“育苗场的煤炭锅炉,一到冬天要‘吃’1万多吨煤,黑烟呛鼻;养殖废水排进大海,海水变得五颜六色……”孙成伟回忆。 变化始于2018年。这一年,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转身向“绿”—— 离岸1公里范围内,围网养殖、筏式养殖全面腾退。孙成伟带领村民主动转身,2020年孙家村拆除最后一座苗场。短短几年间,长岛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7.7%。 传统产业做“减法”,环境修复做“加法”。2018年以来,长岛栽下苗木80多万株,推进裸露山体修复,全岛植被覆盖率超过60%。生态向好、风景变美,游客纷至沓来,海岛游成为岛上新的富民产业。 绿色低碳发展,长
图片报道
贵州贵阳市持续推进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南明河水质全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升。图为11月29日,工作人员在南明河上进行清漂作业。 罗星汉摄(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