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上)
01版:要闻
文化是灵魂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对文化就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实践。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 20年来,从良渚遗址五千多年前“文明曙光”的唤醒,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千年文脉的传续;从西湖、运河等文化遗产绽放新韵,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谱写新篇……“八项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绿水间,激荡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泱泱中华,长河浩荡,思想激荡令中华文明绽放异彩,文化之魂为民族复兴筑基聚力。 从繁花盛开的春天,到绿荫遍野的夏日,我们瞻南湖红船,寻良渚古迹,登黄帝祠宇,访南孔圣地,走古城老街,进企业乡村……循迹溯源,感悟伟大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 “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绍兴,一城古迹古韵,千
奋力迈向交通强国(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在不同的时间刻度上,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呈现出崭新图景—— 一小时,复兴号风驰电掣350公里,速度领跑全球、创新动力澎湃; 一天,平均约1.8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出行热情高涨、市场活力迸发; 一年,铁路投产新线3113公里、公路里程增加5.35万公里,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伶仃洋上,南北两条沉管隧道,展现出交通科技的创新高度。 碧波滚滚,海天一色,相距30多公里的两座超级工程遥遥相望。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成功安装我国首节跨海沉管管节,到2023年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合龙,原班人马、十年跨越。 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局部先进到系统提升:攻克地质难题,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穿天山南北;矢志自主创新,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成功亮相;提速智慧转型,2800多公里长江干线航道实现5G全覆盖,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加速应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1/3的省份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超2/
人享其行 物畅其流(编辑手记)
长江货运量稳居世界内河首位,“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形,今年上半年民航运输规模再创新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构想正加速照进现实,“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一幅流动中国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创新引领 数字赋能
湖南厚植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
“湘字号”大国重器,持续攀登制造业高峰—— 最大开挖直径16.64米!整机长度约145米、总重达5000吨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亮相江苏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 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专为陆地超大、超高风机安装量身定制,可将160吨重物吊至相当于65层楼高度。 制造业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硬核实力。湖南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个。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湖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56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与500多台有人驾驶矿用卡车混合编组、同场作业,秩序井然。这一大型露天煤矿生产实景,是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应用的成果。 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马潍坦言,一步一步快速成长,“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湖南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出台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连续5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余项……湖南着力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卡点、
图片报道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举行。活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展现申遗成功一年来,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图为当日,人们在钟鼓楼广场观看成果展板。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精神滋养 激发前行力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一堂特殊的党课近日在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课上有一个演绎片段,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前夕与母亲及妻儿的隔空对话。演员们都是本溪市委党校的老师,通过创编《抗联颂》《共产党的样子》等课程,让英雄的事迹穿越时空,让学员受到教育与洗礼。 本溪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如今,抗联故事犹在耳畔,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很多地标、街道都以“抗联”“靖宇”命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一件件抗战文物,讲述峥嵘岁月 位于本溪县县城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陈列着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穿过的靰鞡鞋、棉衣,用过的步枪、铁碗、锄头等。这些抗战文物,无声讲述着英勇抗战的峥嵘岁月。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讲解员李瑛楠介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带领战士在深山密林安营扎寨,挖出大坑,上面用木头当横梁,再盖上蒿草,形成地窨子,战士们就在这种湿冷阴暗的狭小空间里抱着枪、背靠背休息。 馆内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是猎户蒋国恩的后人捐赠给陈列馆的文物。李瑛楠介绍,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辽东山区开辟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后,经常住在蒋国恩家中。一次,几名叛徒将一只毒野鸡炖好后送给杨靖宇,被蒋国恩当场识破。后来,为了表达谢意,杨靖宇便将随身用的马刀送给蒋国恩。 “抗战时期,战士们守卫家园,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