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 景春燕 周文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汉麻全身上下都是“宝”,素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近年来,天水市清水县秦亭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种植优势,走出了一条种植汉麻富民增收的“金色”产业路。
1月18日,记者来到秦亭镇赵尧村,只见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空地上,十几个村民聚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熟练地剥麻。
“全村280多户人,种汉麻的接近200户。从播种、管理、收获,到浸泡、晒干、剥取,再到加工、销售,种植汉麻贯穿村民全年的生产生活,不仅为家家户户增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23年仅种汉麻这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多元。”赵尧村村委会主任赵盼成乐呵呵地介绍说。
“我家的麻籽、麻皮很早就卖完了,今天是来给乡亲帮忙的。”村民景小明一边剥麻皮一边说,去年他家种植了2亩多汉麻,麻籽、麻皮的市场价格很好,他以麻籽每斤5元钱、麻皮每斤18元钱的价格全部销售出去,共收入6000多元。“我家的地是山地,如果是川地种植,收入还会更高。”景小明说。
赵尧村有着种植汉麻的悠久历史。多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发展壮大汉麻特色产业中,依靠党建引领合作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良引进优质品种,产业效益逐年提升,推动了汉麻产业的发展。
赵尧村只是秦亭镇10个汉麻种植专业村的一个缩影。秦亭镇按照“小品种、大产业”的思路,推动汉麻产业成为全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镇有汉麻种植专业村10 个,建成优质汉麻种植1000 亩示范点5个,100 亩示范点5个。2023年全镇播种汉麻8033 亩,总收入达到 1100 余万元。
“秦亭镇种植的汉麻产品优势明显,麻皮韧性好、皮色白、麻秆高而直,麻籽颗粒饱满,出油率高,品质极佳。”秦亭镇武装部部长王俊强告诉记者,针对麻池沤制分离麻皮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水资源、人工成本高、发酵周期长等缺点,秦亭镇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种植和加工模式,采取雨露沤麻法,不仅弥补了上述缺点,而且提高了纤维出麻率,使“秦亭汉麻”区域品牌越来越响亮。
王俊强说,秦亭镇坚持把培育打造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促进汉麻种植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成功与青岛宇审针纺织品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此外,2023年5月,清水县政府与甘肃盛裕达汉麻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万亩汉麻种植基地协议,以秦亭镇为中心发展汉麻种植基地,并发展汉麻加工项目。当年试种汉麻面积2000亩。
采访中,记者在甘肃盛裕达汉麻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里看到,随着机器轰轰作响,1条打麻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缕缕麻纤维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工人运麻、梳麻、捆麻、打包、转储,环环相接,井然有序……
2023年11月,甘肃盛裕达汉麻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1条打麻生产线正式投产,打麻生产能力为每8小时生产9吨。“公司2023年收获雨露麻秆186吨,加工汉麻纤维37吨,生物颗粒130吨,汉麻纤维达到了可纺的各项要求指标。”该公司董事长潘碧鹏说,2024年,公司将继续扩大汉麻种植面积,并将新建3条打麻生产线,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助推清水县汉麻产业发展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