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调研内蒙古矿业
岁末年初,内蒙古地区的几座铀矿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中平和安宁地伫立着,整齐洁净的现代化矿区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势,一座座“绿色矿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迸发出了更磅礴的动能和力量。
记者采访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时,正值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核内蒙古矿业,历经10年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坚持“协同、创新、和谐、发展”,目前正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动践行者,正在用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天然铀开发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
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和松辽盆地,“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数字链接万物,智能创造新生,铀矿冶人肩负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向城市化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核内蒙古矿业全面贯彻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中核集团党组、中核铀业党委有关要求,依托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推动国际一流千吨级数字化地浸铀矿山建设,夯实我国天然铀资源供给能力,引领第四代地浸采铀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新铀都’贡献力量。”中核内蒙古矿业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阳奕汉介绍。
整齐明亮的通辽铀业基地
协同:开放式科研,“一家做”变“大家做”
在中核内蒙古矿业呼和浩特崭新的办公大楼前,在最醒目的位置挂着牌子“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们这里不单纯是大家办公的楼宇,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铀矿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基地”中核内蒙古矿业副总经理姚光怀自豪地说道。
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
早在2021年10月,集团公司就批复成立了中核地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核铀业指导设立,依托单位是中核内蒙古矿业,支撑单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核新疆矿业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主要研究地浸采铀技术及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等。
“在铀矿冶研发工作方面,以往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联动较少,同一研究方向,多家单位均在开展,造成有限的科研资源浪费。我们认为科研进步不能单靠企业,就决定要搞开放式科研。工程中心的成立,让科研院所、大学都加入了进来,在共同的平台一起发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同一研究项目,集各家之所长,汇集力量统一攻关,将事情做成做好。”阳奕汉介绍。
工程中心赴南华大学交流
“一家做”变“大家做”。在科研合作上,工程中心集聚各家优势,形成合力,对科研进行联合攻关。以工程中心为基础,多所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核能开发项目, 2023年,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南华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申报核能开发项目《内蒙古纳岭沟砂岩铀矿床CO2+O2地浸采铀防堵解堵关键技术研究》。在人才培养上,工程中心协同高校组织技术干部走进学校、在校学生走入现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共同培养。在成果转化上,以前各家各干各的,无法转化,目前在工程中心,就像展示商品一样,可以相互交流,各亮绝活,有选择性的进行成果转化。
“未来,工程中心的平台还在不断扩大,会吸纳新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行业领域还会跨越到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方面,把开放式科研搞得更加开放。”阳奕汉说道。
工程中心自成立以来,中核内蒙古矿业“牵头抓总”,实施“一盘棋”战略,集合了多个分中心的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开展科技创新攻关,突破了多项地浸采铀领域关键技术,其中 7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2022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核集团、核能行业协会科技三等奖共4项,以非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创新:一根网线能通到左旗,就能通到呼和浩特
事虽难,做则必成。时任苏尼特左旗分公司副经理的惠浩浩,现在已经长期居住在呼和浩特。他从事铀矿冶安环质量管理十余年的经历是中核内蒙古矿业数字化转型的见证。
惠浩浩2008年在西安陈家庄铀矿工作,当时的硬岩矿山条件落后,工作条件艰苦。2016年到中核内蒙古矿业左旗分公司工作时,项目刚刚建成投产,正在调试运行。那个时候全国的“智慧矿山”,有不少案例是注重眼前短期效益,最终放弃了智能化,走回头路的情况。矿区“智能化、少人化”是改革发展铁打不动的目标,中核内蒙古矿业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通过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实现了“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2016—2020年间,苏尼特左旗分公司稳定地实现现场远程控制采铀。
数字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核内蒙古矿业顺应时代潮流,一直在积极地思考、谋划,“一根网线能通到苏尼特左旗,为什么就不能通到呼和浩特”。就这样,2021年,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远程自控中心在呼和浩特市落成启用,以惠浩浩为代表的技术人员,实现了远程轻点鼠标,“一键”控制现场生产。“现在我们轮换着去现场,平时就在呼和浩特远程控制,过去我在陈家庄铀矿工作的西安中核蓝天铀业员工达450余人,而现在的左旗分公司才30余人。”惠浩浩说道。
国内首个地浸矿山远程自控中心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从新疆天山铀业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从根本顾不上家里,到在呼市买房,现在妻子孩子都已经搬了过来,工作和生活都在一点点变好,通过远程自控中心实现一键操作既保证工作质量又提高工作效率。”中核内蒙古矿业安防环保处主管左维介绍。
远程自控中心的建成打破传统的铀矿山生产运行管控模式,开创地浸铀矿山远程管控新模式,实现了对公司在役地浸铀矿山远程集中管控的全覆盖,迈出了铀矿冶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基于内蒙区域砂岩铀矿资源集约化开采的需求导向,2022年,内蒙矿业对远程自控中心实施了全面升级扩建,通过智能电子大屏可实时监测矿山生产动态场景,实现了所属各矿山的异地高效互联、一体化管控。远程自控中心由建成迈向全面升级,真正打通了地浸铀矿山城市化建设最后一公里。同时,自控人员减幅近50%,为内蒙古地浸铀矿大基地“智能化、少人化”建设提供了样板。
矿山建设阶段是矿山整个生命周期中投入最大、最核心的关键环节,“数字建井”是为矿山全生命周期赋予“DNA”。2022年,中核内蒙古矿业第一次提出“数字建井”技术理念和实施路径,并首次在巴润铀矿床开展工程实践,实践效果十分突出,对浸出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数字建井”已成功入选2022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被评为2023年中核集团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数字建井技术实践现场
2023年,国内首个地浸采铀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也在呼和浩特落地,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鼠标轻点即可实现地浸采区运行状态分析与存在问题的快速诊断。智能分析中心的建成启用实现了地浸采铀量“沉睡”数据隐藏价值的深度挖潜,为地浸铀矿山高效运行构筑了“智慧大脑”,在以数字科技赋能地浸采铀行业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内首个地浸采铀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
现在两个中心现场科幻感、未来感十足,与铀矿冶人一直以来传统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大屏幕上变幻着的“数字建井”3D建模特效,像是在不断强调铀矿冶人已经全面进入智能新时代。
和谐:让铀矿冶人回到城市,重拾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阳奕汉是核二代,受父亲的影响,向往野外辽阔自由的天地,从地质院校毕业到新疆矿业局地浸队,从地浸开采实验到应用再到推广,一干就是30多年。当记者问他是否有过退缩,阳奕汉以一个铀矿冶人最为朴实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职业生涯伴随着地浸采铀技术的进步,看到地浸采铀从一个实验队走到新型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有创造价值的自豪感、成就感。他始终认为随着国家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数字化地浸采铀的成功推广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我91年毕业分配到茫茫戈壁滩上,住地窝子,喝煤矿井水,从单位到家搭完乡亲的车还得再走四个小时,最长一次半年不回家,头发都及肩长了。我一直都在想,自己吃的这些苦一定不要让后辈人再吃。未来的铀矿一定要让员工回到城市,一定要让大家跟上时代的节奏,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阳奕汉说道。
阳奕汉做到了,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实现各矿山远程控制资源整合,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真正做到足不出市、家门口办公,家庭幸福感不言而喻。
地浸铀矿山一般地处偏远,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适龄工作者的减少,愿意到野外矿山工作的人员急剧减少,“招人难、留人更难”,造成技能人才和技术人员匮乏,高层次人才引进更为困难。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政策,员工团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核内蒙古矿业,员工246人,其中博士3人,员工平均年龄35岁,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未来也将以崭新的面貌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
科研人才成长交流
改革永远在路上,对于组织机构的科学调整与人才培养一样重要。中核铀业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高质量稳增长各项决策部署,在充分调研和统筹谋划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将直接管理单位由29家调整为12家,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矿业公司。越是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越有利于各种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在中核铀业的指导下,中核内蒙古矿业也跟上了改革的步伐,减少分子公司职能部门编制,战略规划等宏观职能上移本部,分子公司轻装上阵,保留必要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地方协调对接等职能。精心打造“战略导向清晰、运营管控卓越、价值创造一流”的精干高效管理机构,推动中核内蒙古矿业由“战略型+运营型管控”逐渐向“以战略型管控为主”模式转变,集约化管理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聚指成拳,一致行动做大事,实现“1+2>3”的改革目标。
发展:布局中国“新铀都”建设,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中核内蒙古矿业在内蒙古境内已建成巴彦乌拉、通辽铀矿3座环境友好型地浸铀矿山,天然铀安全、稳供、保供能力显著提升,预计“十四五”末,可实现产值10亿元。在集团公司、中核铀业的指导下,未来中核内蒙古矿业将以建成国内首个单体千吨级铀矿山为目标,在人均产能、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上实现新的跨越,做好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创建高新天然铀技术产业的先行示范基地,打造中国“新铀都”。
通辽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建设,对于提升国内天然铀保障能力,优化天然铀产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通辽铀业是与中石油合作共赢的成功案例,是地浸采铀工业化应用的典范,是数字化铀矿山的先行者。“我们要努力为中核内蒙古矿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三点,包括下好地浸采铀先手棋,做激活人均产能的金手指,构建运筹千里的云平台。”通辽铀业总经理张勇介绍。
通辽铀业矿区
中核内蒙古矿业正在积极主动推动纳岭沟项目建设,纳岭沟铀矿床自2009年计划开发以来,在集团公司高位推动、中核铀业亲自部署与努力下,于2022年11月中旬与国家能源集团签订《铀煤安全共采互不影响协议》,历时13年,终于攻克了铀煤协调开采的合作难题,迈出了项目开发坚实的一步。
“与国际接轨就要从提高效率入手,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坚持少人化原则。一般常规开采型铀矿山年生产效率“百人1吨矿”,纳岭沟产能项目力争实现“一人10吨矿”的开采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以最优的设计方案运行纳岭沟产能项目。”阳奕汉介绍。
纳岭沟产能项目预计2024年初开工建设,是中核集团、中核铀业“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点产能项目,是国内首座单体千吨级地浸铀矿山,为中核铀业“十四五”天然铀产能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天然铀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巴彦乌拉二期项目是国内最大的酸法地浸铀矿产能项目,对于天然铀产能的接续和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天然铀的自主供应能力。该项目与纳岭沟项目同步取得相关批复。
“十四五”末,中核内蒙古矿业将新建纳岭沟、巴彦乌拉、通辽三个产能项目,为中核铀业天然铀产能规划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中核集团“三位一体”目标实现。
未来,中核内蒙古矿业将持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托内蒙古区域铀资源的天然优势,凝聚创新合力,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切工作向中心聚焦,一切力量向发展凝聚,做到国家决策的坚决落实,集团号召的主动响应,上级要求的立即执行,发展需要的全力以赴,群众期盼的尽力而为,以强核报国的壮阔叙事和创新奉献的铿锵声音,团结凝聚广大干部职工,打造“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新型铀矿山企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建设中国“新铀都”贡献力量。
来源丨中核集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