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这位华科人上榜!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2024-01-09 21:29
关注

近日,中国妇女报社推出

2023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我校集成电路学院校友

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

黄令仪入选

黄令仪

毕生投身科研的“中国龙芯之母”

黄令仪,生前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黄令仪1954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电机及电器专业。毕业之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进修学习,后回到母校创立了半导体实验室。在半个多世纪里,她全心沉浸半导体事业,退休后,她回归一线,继续带领团队加入龙芯实验室,锻造“龙芯1号”“龙芯2号”……2009年,首款“龙芯3号”研制成功。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同志因病逝世。2023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2023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其中“特别致敬”人物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2023年7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周琪在致辞中几度哽咽。“不久前刚刚离开我们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每次想到这句话,我都泪流满面。”

令国科大校长哽咽的黄令仪系我校集成电路学院校友,也是我校半导体专业和半导体实验室的主要创建者。她倾其一生致力于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80多岁时仍奋战科研一线,矢志科技自立自强,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什么都自己动手干”

童年之时,战火纷乱,黄令仪和兄弟姐妹随着父母离家逃难。日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落下炸弹,她们东躲西藏。有一次,黄令仪亲眼目睹敌机炸死了两个正在防空洞口的无辜同胞。那一刻,她流着泪,在心中发誓:“要读好书,发展科技,让祖国人民不再被外敌欺辱。”

凭着这股心气,黄令仪在1954年考入我校,学的是当时人们眼中少有女性就读的电机及电器专业。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黄令仪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结束时,黄令仪毅然放弃留在清华任教的机会,回到我校创建了半导体专业,并亲自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她还带领一批年轻的教工和学生,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她曾回忆说,“什么都自己动手干,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再度调整,黄令仪临危受命,带领芯片研究团队开始科学研究,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从零开始、突破口在哪、能否成功,一切皆是未知。研究团队艰难攻关,仅1年时间就成功制造出半导体三极管,组装得到空间计算机——“156组件计算机”,并将其用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当从收音机里听到卫星上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哭了。”黄令仪将那段为微型计算机的研发而不舍昼夜地奋斗的日子称作“激情燃烧的日子”。

1989年,黄令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派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芯片展览会,成千上万的展位,无数的芯片产品,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却不见中国产品。之后一周的时间里,黄令仪再无看展的心情,一直在展位上寻找哪怕一件中国生产的芯片,却一无所获。当天的日记中,她沉痛不已地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

回国后痛定思痛,黄令仪一头扎进集成电路的研究中,下决心重拾国内因行业调整而停滞已久的芯片研究。

黄令仪参加工作时写下自勉的话

“我愿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建立版图、时序库,研究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生成时钟树,进行全局规划……归国之后的黄令仪争分夺秒地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终于在2000年,她带着国产芯片参加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并摘得银奖。这次,她的笔下写的是:“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步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未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研究芯片。面对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和黄令仪共事过的学生,都忘不了她那“拼命”的精神头。她的硕士生杨献回忆起,“黄老师当时已是60多岁,但依然不辞辛劳每天晚上10点半下班,我们这些研究生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也都是11点才走。为了‘龙芯2号’,她可谓拼了老命,忙起来时常常睡在办公室沙发上,甚至连周末都不回家,让我们这些实习生们又惊叹又佩服。”

2004年,完成“龙芯2号”研制后,黄令仪深知自己的身体不足以完全支持后续的研发任务,在整理上交全部资料后她申请了退休。然而,她始终放心不下“中国芯”的研制,仅仅休养了几个月后就再次回到龙芯团队开展研究。

2016年,80岁的黄令仪在工作

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我校校友黄令仪的事迹

也在集成电路学院

引发热烈反响——

集成电路学院刘冬生教授:黄令仪是令人敬佩的女科学家,成为与她同一学院的后辈,我倍感自豪。作为我国微电子领域元老级专家,她倾其一生,为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有心才能有芯。作为晚辈和新时代的芯片人,我们应当接续黄老的精神和遗志,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近年来,我们后量子密码芯片团队坚持目标导向和前沿探索并举布局研究工作,一方面在早期研究积累的自主可控IP核基础上推动成果落地与应用转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款芯片产品,同时承担多项国家战略需求项目;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从事后量子密码芯片研究,目前在国内拥有后量子密码芯片领域内丰富的专利数量与技术积累。但这些成绩距离我们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用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最硬核的“中国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楚帆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