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是对乡土和家乡的眷恋,是绵密的思绪,是亘古的情感,是共同的回忆——故而是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最易唤起情感共鸣的意象。
在过去,乡愁更多地表现为文人墨客对乡土与过往的怀念,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在空间上离开了乡土,或远走他乡,或高居庙堂,唯有乡愁的意象方能寄托心中之思念与感怀。但是在今天,乡愁似乎成为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因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回不去的老家、一个融不进的城市,在高楼大厦与汽笛轰鸣之间不免有那么一份无根之感。
新时代十几年来,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子越走越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城市、城镇与乡村不可动摇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是能够超越情感的劳动与实践去创造出感知乡土、润泽乡土、发展乡土的契机。
其中最近引人关注的新闻就是有一些“城里人”——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投资人、摄影师、插画师,他们回到了乡土,不是为了走马观花,更不是体验农家乐,而是以稻为媒、建立社群,发展出了惠及农民又能守住良田的乡村体验经济。这个现象证明,随着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把乡村公共设施短板一个一个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将超乎我们目前的想象——
城乡均衡发展,让乡土可以不再是“愁”的对象。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土能留住城市溢出的人才与资源。在过去,“愁”乡之人,未必愿意回乡。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资源与公共设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以至于个体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得不选择与乡土保持距离。
但是,随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大跨步迈上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乡土之中长出了现代化的农业,人们也就随之愿意回乡创业,使得更多的人能共享城乡均衡发展的产业与事业。
乡土的未来转型,将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耕织图。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或许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我们在乡土之中所投掷的情感,是深刻的,所培壅的文明,是厚重的。《诗经》中记录了先秦中国人生活中的百余种草木,它们记录着几千年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也承载着当时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我们端起一碗片儿川或者捧着一个大花卷的时候是面向乡土的,因为在乡土之上,曾经有人吟诵着“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当我们端起一碗大米饭或八宝饭的时候也应是面向乡土的,因为在那里,曾经有人吟诵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只不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千百年来如一的稻香与麦浪中,我们不再是为了活着而在土地中挣扎,也不是为了生活而选择必然的离乡与乡愁,而是为了向着每一个人开放的美好生活创造着愈发宽广的现代农业文明与乡村面貌。
(来源:潮新闻 作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封面图:芷兰
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朱一铭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