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院士赋能、AI人才培育—双创“智”潮涌动,AI+产业+人才全链发展
羊城网
羊城网的官方人民号
2023-12-29 09:03
关注

2023年12月22日,“机器人智能与产业应用研讨会暨大湾区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院士论坛”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主办,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导区协办。大会邀请各领域院士、行业专家围绕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场景应用等专题开展前沿交流,为AI人才培育提灯引路,把探科技创新方向脉搏,助推人工智能和大湾区千亿级核心产业规模融合发展。

湾“智”潮涌前行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领军龙头企业覆盖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诸多领域。《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核心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占全国25.57%,核心产值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5%。目前,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论坛重磅邀请了10位国内外杰出院士,聚集国内著名行业专家学者、知名企业机构、社会协会组织代表等约250人,围绕AI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大模型、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新材料研发等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及AI产业应用场景快速落地方向的专题,奔赴共商,为湾区AI浪潮发展赋智前行。

院士赋智AI前沿

在论坛的分享环节,国内外院士及专家立足人工智能发展领域,从算力算法、模型和场景化应用三个方向带来专题报告。

人工智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设备管理、行为预测、供需销售预测等支持。科学家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从数据中建立模型,在新药创制、基因研究、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加速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究。加速大模型开发与行业产业结合落地,对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国平

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国平作《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的预测控制》主题演讲,强调:“云技术控制是极其主动有效的办法,对将来我们的工业应用非常有前途。”刘院士以分享目前多智能体系,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引出其研究的预测控制有三种形式:中心式、分布式、集散性。

图/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德荣

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德荣给大家带来《AI赋能的调度、管理与控制最新展望》主题演讲,以美国卡车公司的卡车调度问题为例引出话题,并总结了蜂窝网络呼叫问题、家庭能源管控问题的共同点。刘德荣表示:“做了多年的学术研究,下一步计划走向实际应用,实现工业自动化。”

图/欧洲科学院院士陈俊龙

欧洲科学院院士陈俊龙发表主题演讲《大模型在新药及材料研发中的应用》,陈院士展示了所做出的创新性成果:AI智能制药、机器人调配,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浸液式液冷的研发与应用。

图/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

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以《动态不确定模型赋能智慧医疗》为主题作主题演讲,“人工智能应该是透明的、可解释的,并且可信任的。”张院士分享了团队践行、坚守这一观点的研究、实操,始终为打造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图/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丁显平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丁显平作《AI赋能干细胞研究及医学应用》主题演讲,“AI可以帮助疾病诊断、选择药物、制定风险、益处和疾病分层。”丁院士认为其研学用都离不开AI在这一板块的帮助和引导。

为推动人工智能对行业产业发展,场景化应用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而超级场景对于牵引人工智能应用发展非常关键,如自动驾驶,汽车工业发展的必争之地,人工智能+医疗,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临床海量医疗数据,适合人工智能去发挥智能化优势。

图/欧洲科学院院士Schahram Dustdar

欧洲科学院院士Schahram Dustdar为大家带来《人工智能在动车全景检测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核心是在缺陷出现前做好检测,从云端的结构看更具集中化。未来十年,我们研究侧重中心化、趋向化的中心基础设施的架构,结合边缘端、物端,单纯的云端分析会有延迟,需要引入边缘支原体。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人工智能整个生命周期需求,部署到边端、物端。”

图/中奥智能工业研究院院长王国栋

中奥智能工业研究院院长王国栋在主题演讲《中小企业如何用AI驱动创新》中表示:“CHAT GPT多模态是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他还分享了AI技术落地的商业模式和实际案例。

图/广东省政协委员、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

广东省政协委员、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发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资源化、资产化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现在还要提升经济治理数字化能力,化解经济风险,寻找产业发展赛道。”

图/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 发表《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灵巧操作与产业应用》主题演讲:如何让机器人通过大模型完成任务?如何建立具有物理交互特性的数字孪生环境?什么是技能和动作基元?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引出其科研成果和应用场景的展示。

圆桌智见,才聚湾区

圆桌论坛上,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陈山、与会嘉宾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物流行业资深专家曾海屏、华美国际投资集团首席投资官张维、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蔡忠涛、健康160技术副总裁魏超杰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主题,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落地挑战和产业AI化路径的探索进行了一场多维的思想碰撞。

同日,为搭建人工智能与网络信息领域的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粤港澳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协同引才,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导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网络信息人才供需对接交流会”,作为本次院士论坛的分会场活动,与会院士和社会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出席活动现场,就推动AI人才与产业链的强补给,做AI产业化应用的沟通交流

为推动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开发,保障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梯度建设,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公益性港澳创孵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全省“1+12+N”港澳青创孵化载体龙头引领建设作用,联合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导区、湾区元宇宙数字艺术研究创新基地进行战略签约,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应用开发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AI及网新人才实训中心”,助力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人才高地建设。

原广东省发改委主任、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会长李春红在本次论坛说道:“我们拥抱人工智能是必须的,这其中有困难更有机遇,需要各行各业投身于这场时代革新中!”在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均在全国排名前五。依托产业平台,发挥市场力量,从技术科研突破、AI产业化应用、AI人才库建设三方发挥科研学者及机构、社会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源优势力量,合力推动大湾区AI产业化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