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市一家“馆立方”内的阅读活动现场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供图
12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第三批12间“馆立方”集中揭牌。今年,花都区分3批建成了28间“馆立方”,开展馆校联动活动400多场次,吸引更多中小学关注“馆立方”这一新型馆校融合模式。目前,广州市已建成“馆立方”近500间,开展馆校联动活动逾2000场,惠及未成年人41.6万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馆立方”是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升级而来。为满足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2021年,广州在全国首先提出“馆校一体化”的理念,历经3年建设,以从化区为试点,逐步拓展到全市。今年,“馆校合作”升级为“馆立方”,由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各区图书馆与学校、社区合作共建,兼具少儿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三馆功能,并分时段对师生和居民免费开放。这标志着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从初期的文化系统单向输送,到中期的文教系统双向共建,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文教系统和社区合力推进的新阶段。
广州市鼓励和指导各区在“馆校一体化”框架下,因地制宜、一区一策,大力开展“馆立方”项目,涌现出了一些好做法,如白云区的“微书房”、荔湾区的馆校“一卡通”、海珠区的“集团推进,规模效应”模式、越秀区的“小书虫阅读馆”、天河区馆校联动开展的“阅读课进图书馆”和“爱阅读·乐志愿”特色阅读活动,让师生们乐享阅读,特别是方便了偏远山村的学生和村民。
江丽珍从2016年6月起担任花都区三华小学校长。当时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书籍也很旧。她争取各方资源对三华村福元徐公祠进行修缮后,开辟成为农家书屋,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今年,通过“村馆校”合作共建的模式,百年宗祠升级改造成为“馆立方”,既是学校的立贤书院,也是村里的农家书屋和花都区的校园分馆。“孩子们在知识的熏陶下一点点改变,村民们越来越愿意参与亲子阅读,我感到很欣慰,也很受鼓舞。我要继续为孩子、村民争取更优质的阅读环境。”江丽珍说。“图书馆就在自家学校,环境好、氛围好。”三华小学六(1)班学生郑斯榕的妈妈说。
从化区鳌头镇官庄村的村民和师生也享受到了“馆立方”带来的阅读便利。官庄小学校长严俊丰介绍,该校地处乡村,由于资金和场地有限,一直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后来,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从化区图书馆等机构的支持下,建成了与学校仅有一墙之隔的崇本书屋。老师经常带领孩子走进书屋,在校园里掀起了阅读热潮。官庄村村委书记陈浩龙说,以前一到节假日村民就头疼,生怕孩子们去河塘玩水。自从有了图书馆,孩子们经常到图书馆看书,家长的烦恼少了,亲子关系也更融洽了。图书馆对周边几个自然村开放。村民们说,自从有了这个图书馆,再也不用跑到从化区图书馆借书了。
特别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首创、花都区大力推广的“一馆双门”“校园+社区”特色服务模式,鼓励学校图书馆在开学时间服务于学生,课余时间服务于社区,大大提高了“馆立方”的图书利用率。花都区镜湖学校校长陈桂华介绍,该校一向重视阅读,校内有图书馆,各班也设置了借阅角,但是图书品种不多。按照“一馆双门”、既服务学校又服务社区的思路,学校在花都区图书馆的支持下,利用学校门口的空地建成了镜湖书院,图书资源和借还系统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对接。上课时间,语文老师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主题阅读。下课时间,同学们在这里自由阅读。学校还开展了“我和镜湖书院的故事”征文、“我最喜爱的校园一角”绘画比赛。一位社区居民说,小区离市区远,要去图书馆不容易,镜湖书院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他是书院的常客。
通过“馆立方”项目,广州实现了公共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大幅增加了图书供给,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今年年初,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指导从化区申报的“构建文教联动阅读体系,提升城乡青少年精神素养”案例被评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公共图书馆新增少儿类纸质图书100.5万册,外借少儿图书1805.8万册次。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馆校合作”业务规范和标准出台,继续凝聚多方发展合力,持续推进“馆立方”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和活动,让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惠及更多孩子,并辐射社区带动家庭阅读,让“书香羊城”更加书香氤氲。
2023年1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广州“馆立方”打开“图书馆之城”新格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