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配合中医药治疗,不惧“无胆”之路
医脉通
医脉通,助力中国临床决策
2023-12-07 17:02
关注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可引起严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如急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等,增加消化道癌症和死亡风险。对于胆石症的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1]指出,胆囊结石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推荐实施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临床中相对成熟的外科手术。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胆石症的“金标准”[2]。

然而,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胆囊切除手术,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如何最大程度防范和降低风险呢?

胆囊切除手术,可能会有哪些风险?

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管反复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症反应,因此胆石症与胆囊炎常合并存在[3]。众所周知,人体炎症反应存在两面性。体内正常的应激炎症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功能紊乱,破坏机体内环境稳态。术前炎症如若处理不当,易在手术过程中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和风险。而作为一种手术方法,胆囊切除术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机体产生一定刺激,引起术中炎症反应。增加感染几率,不利于术后恢复[4]。

此外,胆囊并非可有可无的器官,它通过浓缩和储存胆汁、调节胆汁分泌,可促进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胆囊切除后可能造成体内糖脂代谢障碍,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5-6]。而且,手术中的外力操作及麻醉药物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对胆管和肝脏造成损伤,可能给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带来负面影响。

或许,有的人认为以上言论是“危言耸听”,但在临床实践中,各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确实不在少数。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会再次出现如消化不良、上腹饱胀或上腹痛伴发热、黄疸等术前症状,这些症状被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临床发生率可高达40%,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7]。

不仅如此,术中或术后的残余结石还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复发率为4.5%~25%[8]。而再次手术不仅操作技术上较困难,还增加了并发症和病死率。

消炎利胆、防石护肝,中医药在胆石症围手术期的应用获得认可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有许多值得探索和挖掘的宝藏。传统中药在慢性胆囊炎治疗方面有悠久历史,对于胆石症手术治疗的弊端,中医药治疗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胆管系统动力学、减少致石性胆汁组分、减轻胆管感染等途径[9],中药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互补,共同防治胆石症。

具有护肝利胆作用的中药材不胜其数,由此制成的中成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中,以大黄、虎杖、郁金、青皮、陈皮、山楂、白茅根七味中药材为原料的胆宁片,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的功效(图1),常用于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治疗。胆宁片通过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管内压力、消除炎症、预防胆色素结石等多种机制参与胆道系统疾病的治疗,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及便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0]。

图1:胆宁片组方

截至目前,胆宁片已获得多部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应用于肝胆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非酒精性脂肪肝、梗阻性黄疸以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围术期治疗[11-24],其在多领域疾病治疗中的益处得到认可。

图2: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胆宁片用于肝胆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

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无胆”亦“无忧”

循证医学证据是指南共识制定的基础。关于胆宁片在胆石症、胆囊炎围手术期各个阶段的应用,临床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证据和应用经验。其在外科治疗中的规范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获得更优的治疗体验。

首先,良好的术前预处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胆囊切除术术前应用胆宁片,可促进炎症水肿消退,减轻症状,减少急性胆囊炎及胆绞痛的风险,预防PCS的发生。

一项研究纳入202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每天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注射液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胆宁片,观察2个疗程(7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08% vs 72.28%,P<0.05)[25];而另一项临床试验也证明,相比于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服用胆宁片治疗10天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多项临床指标的改善显著更优(图3)[26]。这说明胆宁片对于控制炎症、缓解胆囊炎具有良好疗效。

图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改善情况

部分急/慢性胆囊炎患者在炎症的刺激下可出现胆囊壁充血、水肿,此时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胆囊炎症加重。术前应用胆宁片可减轻胆囊炎症水肿,加快胆囊水肿的消退,从而优化胆石症、胆囊炎围手术期患者的术前状态,为手术创造机会和条件[27]。

此外,术前应用胆宁片还可有效预防术后PCS的发生。一项纳入192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28]显示,术前及术后均接受胆宁片治疗组的PCS发生率显著低于仅术后接受胆宁片治疗组(12.2% vs 24.8%, P<0.05)。

因此,术前使用胆宁片能够消炎退肿、缓解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率。那么,术后继续服用胆宁片又能为患者带来哪些获益呢?

胆宁片能够有效缓解胆囊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一项纳入全国164家医院、2206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术后口服胆宁片能有效缓解右上腹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纳差等临床症状,患者PCS评分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降低[29];另一项单中心研究也表明,相比于常规治疗,术后连续服用胆宁片8周能有效改善术后3个月内的PCS发生情况,缓解术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图4)[30]。

图4: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胆宁片治疗组术后3个月内发生各种不适症状的患者比例

此外,胆宁片还可促进术后肝胆功能的恢复。研究显示,对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服用胆宁片治疗,第28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肝功能指标较术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31]。而且,胆宁片有利于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使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减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症状[32]。

胆囊切除后,结石是不是就不会复发了呢?其实不然。一方面,若手术不彻底,胆囊切除术后的残余小胆囊内黏膜仍具有分泌功能,此为结石复发的基础[33];另一方面,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膳食,胆汁易淤积、浓缩,在胆囊以外的地方(如胆管)沉积而形成结石[9]。

研究发现,胆宁片有助于逆转胆汁成石趋势:胆宁片治疗后,患者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总胆盐和磷脂含量明显升高,成石指数和间接胆红素百分比下降[34]。一项临床试验证明,术后采用胆宁片治疗的老年胆结石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80.4%,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更低(2.0% vs 15.7%,P<0.05)(图5左)[35];比较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长程或短程服用胆宁片对结石复发影响的回顾性分析则显示,长期服用胆宁片(24周以上)结石复发率显著低于短程用药(不足12周)组(8.6% vs 25.0%,P=0.029)(图5右)[36]。以上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术后应用胆宁片可调节胆汁成分,降低术后结石复发率,巩固手术疗效

图5:胆宁片显著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结石复发率

因此,从术前到术后,胆宁片能够为胆石症、胆囊炎围手术期患者提供全程守护,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的优势,让患者告别胆结石,放下心中的“石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等.中华外科杂志,2021,59(11): 881-886.

[2] Brunt LM, et al. Ann Surg. 2020, 272(1):3-23.

[3]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等.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6): 1231-1236.

[4] 徐长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25): 75-76.

[5] 张立弋,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9,27(5):357-362.

[6] 荣万水, 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 22 (2) : 183-187.

[7] 王启晗, 等. 上海医药, 2016, 37(22): 3-5.

[8] 林圣哲, 等. 福建医科大学学, 2020, 54(5):300-307.

[9] 薛筠. 医学综述. 2009, 15(11): 1709-1712.

[10] 王成武.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9): 139-140.

[1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2): 793-800.

[12] 王文健, 等.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1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10): 805-811.

[1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等. 医师在线. 2018, 8(13): 40

[1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等. 北京中医药. 2012, 31(12): 944-948.

[16]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1): 22-26.

[1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1): 18-26.

[1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8): 1041-1043.

[19]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 5(29): 480-附Ⅲ.

[2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 25(11): 805-901.

[2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等. 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4): 241-248.

[22]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内镜杂志. 2021, 27(8): 1-9.

[23]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内镜杂志. 2018, 24(9): 106-112.

[24]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保胆委员会, 等. 中国内镜杂志. 2016, 22(10): 111-113.

[25] 杨小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12):1608-1609.

[26] 张万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3): 120-121.

[27] 刘京山.中国内镜杂志,2016, 22(10): 111-112.

[28] 杨建勇. 当代医学. 2014, 20(9):141-141.

[29] 马恩伟, 等. 中成药, 2013, 35(12): 2606-2609.

[30] 刘超宇. 北方药学, 2017, 14(3): 76.

[31] 王琦,等.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9, 38(2):158-159.

[32] 毕洁亮, 等.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2): 151-152.

[3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等.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8, 16(3):244-246.

[34] 向阳, 等. 上海医学. 2008, 31(2): 104-106.

[35]毛军锋,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21): 108-109.

[36] 卢战军, 等. 中国临床医学,2022, 29(6): 971-975.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