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盛,乡村教育必须盛。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时代下,乡村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成效、城乡共生的乡村教育发展道路,办出乡村学校的“乡土味道”?就这一话题,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天台、绍兴等地,在山那边、水那边、桥那边,寻找教育共富密码。
“一个人,给山川带来了绿色,给天空带来了蓝色,给世界带来了彩色。”在天台县石梁学校操场,孩子们正和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王教授一起放声歌唱。冬日阳光下,动人的旋律伴着孩子们清澈的声音飞进听者耳中。
“这里的孩子们在音乐和诗歌方面很有灵性,今天的这首歌,词、曲都出自他们。”弹吉他的程老师告诉记者,一次偶然机会,他们得知石梁学校有许多热爱音乐创作的同学,于是决定来这里采风。
热爱写诗和作曲,这是石梁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特质之一。在校长王影眼里,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向大山,在和自然深度连接的同时大胆表达自我,正是这堂《诗词音乐课》的意义。
王校长告诉记者,《诗词音乐课》作为石梁学校“小玩家”“小当家”“小行家”校本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孩子们喜爱。除此外,以劳动实践、研学实践、科技实践三大特色为核心的校本实践活动也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
从曾经一年级仅剩4名学生,学校面临撤并危机到如今越来越多下山买学区房的家长领着孩子回石梁,这种巨大转变并非偶然。
2019年起,台州全面启动乡村名校建设,在政策、资金、机制等资源配置上给部分村校开辟“特区”,旨在先行打造一批乡村名校,以此示范引领全域村校。
2020年,海拔800米的山区学校——石梁学校与城区名校赤城中学以研学实践为依托结成了教共体,前者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共40名,与后者选出的40名学生混编成两个班。冬季,在赤城中学同吃同住同学两个月,夏季则安排两个月到石梁学校,一共合作了3年。
由此,“石梁✖赤诚”的混编班学生不断传出佳绩,石梁学校的40名学生综合素养位居全县前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回流”石梁,为了迎接越来越多即将归巢的石梁小候鸟,学校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扩大校舍和校园空间。
“我们始终明白,不能一味地模仿城市,而应找到自己的独特教育优势。”在天台县三合小学校长周兆金看来,乡村学校的发展答案,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为此,三合小学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实践之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以增强个性化学习和生活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乡村大课堂”课程群。在三合小学,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评比,用小劳模取而代之,突出劳动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对应课程体系,小劳动模范评价体系也分成了尚美小劳模、学雅小劳模、健体小劳模、创劳小劳模和尚美小劳模。
“你们要不要尝一尝呀?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经过校园时,三合小学四年级同学都在排队等待处理自己的劳动成果——番薯。一个个番薯在孩子们的笑脸下更显绯红,除了将番薯制作成各类美味,孩子们还开展了一场“番薯王”争霸赛,纷纷从家里的“自留地”里选出“超大号番薯王”参赛。
在校长周兆金眼中,三合小学的教育优势在于“情”和“景”,这里有着一批具有乡土情怀的人,他们致力于让家乡看得见地、寻得到人、看得到景。
“无论是3平米校外自留地,还是乡村大课堂,我们希望用心培养好乡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就是乡村的守望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乡村振兴的开拓者。”周兆金如是说。
【乡村教育数据速读:天台】
近三年,天台教育投入45.7亿元,实施教育项目41个,新建、改建校舍30.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1万个。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覆盖率100%,在台州市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实地评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跃居浙江省A类行列,基础教育生态指数连续两年居台州第一。
为进一步扩大县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天台县全面推进“强校帮扶、老校领衔、城乡联动”办学模式,打造“融合型”教育集团,组建41对覆盖全县域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杭天同城”一体化战略高位开局,借力山海协作,天台与杭州优质学校以“1+1+N”模式开展合作,让山区孩子与省城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3年,天台县与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杭州天长小学等8所杭城名校结对,县域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记者 曲飒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