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别称
团结报团结网
《团结报》官方人民号。《团结报》创刊于1956年,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办,是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唯一的中央级党报,是展示各民主党派工作成就和民主党派成员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舆论阵地。
2024-01-24 16:00
关注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说文解字》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代罗愿《尔雅翼》),与凤、龟、麒麟并称“四灵”(《礼记·礼运》)。在各种典籍与文献中,龙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美名、雅称,反映了古人对龙的崇拜、仰慕和敬畏。

夔龙,一种单足无角的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商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夔龙纹是主要的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富于狞厉的古拙之美。

虺,一种早期的龙,头大颈细,无足无角,身有花纹,与蛇类似,是龙的幼年期,常年生活在水中。《诗经·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意谓:好梦梦见了什么?是熊是罴显吉兆,有龙有蛇好运道。《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西周末期,虺曾少量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粗犷恣意,疏朗简洁。

虬,一种没有生出角的小龙,属于成长中的龙。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解字》:“虬,龙无角者。”王逸注《楚辞·天问》:“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谢灵运《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意谓:沉潜的龙,姿态悠闲而美妙;高飞的鸿鸟,声音响亮而悠扬。唐代杜牧《题青云馆》诗云“虬蟠千仞剧羊肠”,则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

蛟,鱼和龙的结合体,是古代神话中水系神兽的代表,后指无角有鳞的龙,所谓“龙无角曰蛟”“有鳞曰蛟龙”。《说文解字》曰:“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相传,它身披鳞甲,马首蛇尾,四足五爪,得水能翻江倒海,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常用来比喻有才能者得到机会便能施展本领。《述异记》曰:“蛟千年化为龙。”宋代谢逸《送董元达》:“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意谓:滚滚长江东去,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返还?

螭,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虎形龙相,是一种黄色、无角的早期龙。《广雅》:“无角曰螭龙。”另一说指雌性的龙,《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唐代韦元旦《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刻凤蟠螭凌桂邸,穿池叠石写蓬壶。”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及建筑上,多用螭作装饰,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百态千姿,各具风采。

蟠龙,蛰伏于地而未升天的龙,形态作盘曲环绕状。《太平御览》曰:“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传统古建筑中,常把盘绕在柱上、装饰在梁上和天花板上的龙,统称为蟠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述异记》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而为角龙。”与普通的龙不同,角龙是龙中的长者、老者,头上有一角,象征力量和威严。

应龙,背上长有双翼的龙,又名飞龙、黄龙、老龙。其特征为:背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飞翔时汇合云雾随之腾涌。《述异记》曰:“龙五百年而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故应龙被视为“真龙”“龙中之精”。战国的玉雕以及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有应龙的形象。(周惠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