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联动上好“大思政课”
文旅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2023-11-18 12:44
关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2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育部会同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一年来,各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平台,探索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予以报道。

1

内蒙古博物院:

流动的博物馆 行走的思政课

中国文化报记者 连晓芳

▲ 内蒙古博物院将品牌活动“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搬”进大学校园,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9月21日清晨,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在暮色中出发,驶向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9点来到该校图书馆广场与广大师生见面。随着展车徐徐开启,这个庞然大物吸引过往的同学登车观看,展车装载了上百件国宝3D数字藏品,让同学们“零距离”触摸文物。新颖的参观方式点燃了大家的热情,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大学生们从文物中了解到内蒙古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我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不仅可以不出校门‘零距离’触摸文物,还能通过有趣的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进一步夯实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学生樊之轩兴奋地说。

活动当天,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余名师生来到现场,他们不仅拓展了本专业所学知识,还收获了难忘的活动体验。在“民族服饰自制”“传统纺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歌曲竞猜”等创意感十足的环节中,现场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今年9月,恰逢内蒙古自治区第40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了更好地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广大师生心灵深处,内蒙古博物院充分挖掘院藏文物中的北疆文化要素,开展了一系列“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内蒙古博物院联合10家共建院校,成立了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其中包括两所高校、三所中学、四所小学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青少年品牌项目“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行走中的博物馆”“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中打下了馆校良性互动的坚实合作基础。

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单位代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张敏表示,在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历史得到生动诠释,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这是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生动课堂,需要馆校双方为之不懈努力,开发更多更优秀的教育品牌。”张敏说。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蒙古博物院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的倡导下,内蒙古博物院连续3年成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进行了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大量实践,逐步与各类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机制的同时,加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面向广大高校青年,内蒙古博物院以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思想教育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契机,不断推进‘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走进大学校园。通过共建优化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共享,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作用,共同推动高校教育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王世英说。

“去年8月,内蒙古博物院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年来,内蒙古博物院积极构建馆校合作全新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为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年共同努力。”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表示,未来,内蒙古博物院将继续发挥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新方式、新举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高地,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2

北京鲁迅博物馆:

从“叫我纪念的经历”中汲取力量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文/图

▲ 观众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内参观

1912年5月,怀揣着对北京的向往,生于浙江绍兴的周树人来到北京,开启了为期14年的“北漂”工作生活。1918年,周树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变成了文学斗士鲁迅,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呐喊》到《彷徨》,从《野草》到《朝花夕拾》,鲁迅笔耕不辍,为后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旁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以鲁迅学习工作、生活地点变化为线索的基本陈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馆内收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00多件,包括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和大量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以及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等。

作为纪念和学习思想文化巨人鲁迅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还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中小学生教学活动实验基地。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马海亭介绍,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播鲁迅及五四新文化思想,鲁迅博物馆编写教育读本《鲁迅的审美世界》《鲁迅的思想世界》,开展“走近鲁迅审美世界”系列活动,讲授鲁迅与新兴木刻版画的故事和鲁迅对中国版画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开展“红楼百年——重走五四之路”综合研学活动,引导北京铁二中、一五九中、首师大二附中等校的研学小组重走“五四”路,完成涉及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多个学科的活动任务;开展“走近鲁迅”“三味书屋读鲁迅”入校研学活动,面向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一七一中学、北京市三十五中学、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汇文中学、十一中学等学校,提供入校培训和专题讲座服务,1.3万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培训学生志愿讲解员140余名;开展联学联建,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建设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统筹资源优势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系列爱国教育活动,将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我馆挖掘文物内涵,融合艺术、文学等元素,推出适合各个年龄段、不同受众群体的‘鲁迅与瓦当’‘鲁迅印章篆刻体验’‘鲁迅与线装书’‘鲁迅与信笺——团扇制作’等社教活动,已形成特有的‘鲁博’品牌。”马海亭说,今年春节期间,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版化万象——木版年画展”专题展览,并配套开设6场“年画里的春天——木版年画拓印体验活动”;元宵佳节推出“书画点灯——鲁迅与书法”社教活动,带领观众回归中国春节传统年俗;“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乐游鲁博”系列活动邀请500多名观众通过版画雕刻、版画拓印、年画拓印等互动体验项目,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面向属地街道社区,针对中老年观众引进社会教育活动、读书活动及展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7月,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由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建立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合并后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负责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正如1929年5月定居上海的鲁迅回北平(北京)探望母亲时,给妻子许广平的信中所说:“北平并不萧条,倒好,因为我也视它如故乡的,有时感情比真的故乡还留恋,因为那里有许多叫我纪念的经历存留着。” 未来,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将聚合鲁迅精神和五四运动发源地北大红楼的资源及力量,致力于发扬、传承在五四运动中“叫我纪念的经历”,通过“大思政课”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从“叫我纪念的经历”中汲取力量。

3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红色资源赋能宣讲大讲堂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佳霖

▲ 从革命文物苏区印章切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推出“‘福’印在我心中——青少年红色主题印文篆刻”活动。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供图

11月8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红”宣讲团走进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开展两场主题教育宣讲活动。《一支书写忠诚与担当的笔》《铁流千里建奇功》等宣讲,让同学们受益颇深。“宣讲团讲述的历史事件以及优秀共产党人的事迹,让我对党有了新的认识。要从中汲取忠诚担当、坚守责任、甘于奉献的正能量,用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大数据与会计班的学生薛文飞感慨地说。

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积极与教育部门对接并开展合作,多方面统整资源、多学科参与课程开发,以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更受欢迎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引导广大学生感悟党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激励他们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公众服务部主任王增华介绍,该馆与福州市各党政机关、院校等90余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院校占比近50%。各共建单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共同落实了资金、阵地、人才等保障,保证了“大思政课”的落地和持续深入开展。“在主题设定上重点结合重大党史事件、重大纪念活动、重要革命传统节日,围绕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等进行课程主题设计,并邀请专家学者把关,力求教育主题统整性、系统化、课程化,符合学科教育的教学规律。”王增华说。

在“三结合一围绕”的依托下,该馆精心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如“‘福’印在我心中——青少年红色主题印文篆刻”活动依托馆藏革命文物苏区印章,从篆刻艺术载体切入,引导青少年聆听印章背后的故事并亲身体验篆刻基础技巧,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增强文化自信。该馆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推出的“传承红医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从一个红军医药箱的故事切入主题,其后为大家带来微党课《红色华佗傅连暲》并开展“普及救护技能 守护生命健康”急救培训、技能比拼,形式活泼、操作性强的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我们依托革命文物,探索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王增华介绍,如该馆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以多件革命文物为素材创编排演,联合推出了“大美福建展画卷共产党员话新篇”沉浸式互动活动。如通过文物——福建55名经理联名签字发出的呼吁信《请给我们“松绑”》创作了情景剧,在演员的带领下,观众行走在场景中聆听文物故事,感触颇深,纷纷以“厂长”的身份在“呼吁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生动,非常有创意。”院校师生参与后纷纷表示。

9月21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联合福州市廨院小学开展了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模式体验活动,设立了思政、劳动、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7个单元。讲解员结合“中央苏区——福建”展览中的相关场景,为学生们讲述福建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吃饱饭、打胜仗的故事,引领学生们回到那个年代,启发他们思考、讨论。学生们通过观看《一粒米的故事》,体会到节约粮食是每个人需要践行的美德之一,还通过知识竞答对农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活动让我明白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更加爱惜粮食、感恩生活。”来自廨院小学的艾沐辰说。

该馆还将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馆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林俊超表示,未来将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和教育部门及各院校的联系,使思政教育落到实处。“革命传统教育进行课程优化势在必行,要深入挖掘红色场馆宣教阵地资源,在发挥馆校优势构建沉浸式体验、情景式体验和见识性体验上多做文章,还要多设置师生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环节,让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林俊超说。

4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打造“红色经典文化圈”

中国文化报记者 连晓芳

▲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小历史宣讲员”培训课程走进天津塘沽湾学校。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供图

“大家好!我是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小历史宣讲员,接下来由我为您讲述这段历史……”近日,在天津塘沽湾学校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宣教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展开宣讲练习,气氛十分热烈。作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社教活动的一大亮点,“小历史宣讲员”培训课程遵循“收获、分享、传承”的教育理念,启发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志愿讲解的方式爱上博物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持续开展“革命文物进校园”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活动,以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立足点,打造具有红色底蕴的馆校联动品牌项目,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革命文物传承和校园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10月16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三大板块,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贺淑荣为塘沽十四中的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的主题教育课。同学们充分感悟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紧接着,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宣教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大沽铁钟回家的故事》,围绕“大沽铁钟为谁而铸?”“铁钟缘何漂流海外?”“它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三个思政课题,学生们重温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大沽口炮台发生过几次战役?”“在鼎盛时期大沽口共有几座炮台?”带着这些问题,宣教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交流互动,课堂讨论热烈,学习氛围浓厚。通过现场讲授和VR云端虚拟游的形式,文物和历史实现了移动式、沉浸式传播。“将以史为鉴,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筑梦者。”手抄报环节,三年级学生张彬写下了课后感想。

在课堂实践环节,宣教老师又以“口袋博物馆”VR教具体验带领同学们身临其境地“逛”起了博物馆。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AI智慧讲解员的讲述,了解了大沽口炮台鼎盛期完整的防御体系,激发了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

自去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教育载体,联动校园共同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博体验课堂,充分发挥好革命文物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力量。

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作为天津首批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入选场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开展研学课程,打造以“红色经典文化圈”为定位的爱国主义教育矩阵。天津市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博物馆部主任崔志华表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将紧紧围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博物馆进校园”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拓展馆校合作新路径,真正实现思政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砥砺敢于斗争之志,凝聚团结奋斗之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3年11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馆校联动上好“大思政课”》

↓ ↓ ↓ ↓ ↓ ↓ ↓ ↓ ↓

责编:陈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