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重操旧业” 11年助500余位老年人圆“识字梦”
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官方人民号
2023-11-06 10:16
关注

人物名片:温州市平阳县宋桥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陈萌薇

事迹亮点:2012年退休后在家开办“识字扫盲班”超1500课时,惠及老年群体500余人。

慈孝心声:帮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旭日、岛屿、海滨、沙滩……”每周一至周五早上8时,一个203人组成的“老年大学中文学习群”微信学习群便会准时响起朗读声,声音略显沙哑、沧桑,甚至普通话都不标准,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每个人的认真。这是温州市平阳县退休教师陈萌薇开办的“扫盲班”线上课程,与其他学习班不同的是,学生基本都是老年人。

陈萌薇

买来课本作业本

退休后“重操旧业”

为什么办起“扫盲班”?面对记者的提问,陈萌薇道出缘由。

陈萌薇是一个细心的人,她时常听身边的人提起,由于家庭条件或其他原因没有上过学或识字不多,常常遭遇尴尬,甚至寸步难行。陈萌薇了解到,有人因为不识字,出门坐车经常坐错方向;有人不懂算数,用手机付款时,原本3.5元,转成35元;有人去银行办理业务,需要本人签字,却无从下手;甚至在外面连男厕所和女厕所都分不清,更别提容易上当受骗的事了……这些事深深触动了陈萌薇,她意识到不识字不光影响生活,更关系到尊严。陈萌薇感同身受,默默记在心里。

陈萌薇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2012年,陈萌薇退休,而这也是她“重操旧业”的开始。为了圆老人的“识字梦”,陈萌薇买来小学课本、作业薄,摆几张学校淘汰的课桌椅,再加上一块小黑板,这样一个在家里的“扫盲班”就开班了。

让陈萌薇没想到的是,“捧场”的人还挺多。首批来上课的学生有12人,都是五六十岁的成年人,期间,还不断有“插班生”进来。陈萌薇办的扫盲班俨然像个大磁场,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吸引进来。其中,农村妇女占了90%。

教学难倒老教师

因材施教更有用

每周一、周三、周五晚上6时到9时,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扫盲班”线下课都雷打不动开讲,内容以识字、拼音为主,教学方式根据老人们的接受能力制定。

做了30多年的教师,教学本应该是陈萌薇最熟悉的事情,但面对一群“特殊”学生,陈萌薇向记者坦言:远比想象中更难。

老人练习写字。

虽然每周就上三次课,但备课并不轻松。

单纯的讲解对于没有一点文化底子的老人肯定听不下去,陈萌薇为此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

一上课,陈萌薇先让老人把生字打上记号,以便课上重点学习,进行逐个书写和讲解。陈萌薇还把有关健康养生、家庭和谐和时事热点等知识也引进“扫盲班”,讲完课,还给老人们说说故事,讲讲发生在身边的事。

“一跟生活常识搭边,就听得进,而且也便于老人活学活用。”陈萌薇介绍,所有事例都是身边发生过的,或通俗易懂,为的是激发老人对学习的热情。

陈萌薇表示,这里的学生已经有了固定的语言习惯,教他们发音是最难的部分。

“上课时,我尽量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一遍教不会就多教几谝,课后还会进行解答。”陈萌薇说,每批学生一共教3年,直到他们会拼音,会写字为止。

识字改变他们

同样激励着她

不知不觉,这个学习班已经坚持11年,那些看似微小却带来巨大满足感的改变正在发生。

“年纪轻的时候没赶上好时候好好学习,现在有机会得珍惜啊。”老人们纷纷表示,来“扫盲班”算是圆了儿时的梦。

73岁的张逸萍是班里最年长的学生,作为开班以来一直待到现在的“留级生”,最开始,她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现在已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甚至可以帮陈萌薇辅导新来的学生。学有所成,让张逸萍非常骄傲,她给记者翻看作业本,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我现在跟孙子一个水平,他上一年级,我也上一年级。”63岁的苏招娣打趣道,自己现在每天都和孙子一起学习,还能增加祖孙互动、培养感情。

“没想到老人们学习的热情这么高,每次看到他们认真、渴望的眼神,我很感动。”陈萌薇说,虽然她在教老人识字,但老人在影响着她,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激励着她。

陈萌薇和老人们合影。

目前,“扫盲班”已开办超1500课时,惠及老年群体500余人。除此之外,她也注意到一些老人的具体需求,除了开设拼音和识字课,还增设手机课程。随着老人识字量的增多,陈萌薇还计划开设进阶课程,并适当增加读课文、读诗歌、学音乐等课程,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知识量。

见习记者 张文利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