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传统美学“绘制”新时代中国画卷——一场来自《新千里江山图》的文化盛宴
视界
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官方账号
2023-10-20 11:46
关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符合时代所需,契合人民所盼,已然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深入挖掘、创新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潜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新时代增强民族自信,激发民族自豪的关键路径。其中,通过在内容、形式、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大胆创新与积极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社会发展成果有机融合,往往成为优秀作品创新破圈的致胜法宝。

在2023年刚刚结束的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融合报道类一等奖获奖短视频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即“借古喻今,以古引今”,凭借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汲取的创意灵感与创作思路,将意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新媒体视听前沿技术有机融合,为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场沉浸感强、观赏感佳、自豪感足的文化视听盛宴。该作品全网上线仅一小时内,阅读量即迅速突破10万+,瞬间占据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首位置,引发广大网友点赞、留言、转发,成为火爆全网的现象级经典案例。

名画卷激发创作灵感,凸显新时代深刻意涵:主题立意的传承升华

北宋年间,宫廷画家王希孟潜心技艺,耗时半载,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设色功法,恢宏气度,在为世人呈现中原大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抒发心中赞美热爱之情的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青绿山水画的工艺技法引至巅峰之境。自出世以来,这件文化瑰宝流经辗转,声名远扬,知名度、美誉度以及艺术造诣历久弥新,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一经展出,其超高热度和火爆人气使得“排队3小时看画5分钟”成为一时潮流。同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传统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中,该作更是作为第001号国宝隆重登场,其历史地位、艺术价值、文化意涵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以山水景物为艺术题材表达和映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一直是北宋山水画的重要主题。因此,在内容创意方面,《新千里江山图》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将创作者的强烈情感注入其中,通过对新时代祖国大地的青山绿水、波澜壮阔的盛世美景进行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虚实结合、山水画式的描绘勾勒,生动书写下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江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充分表露出创作者对于新时代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豪情希冀,实现了爱国主义主题的千年传承。同时,《新千里江山图》又不仅仅止步于对自然风光、世间美景的单纯再现与无限赞美,更在作品中将长征五号、“奋斗者”号、神舟十三号等大国重器,十八洞村、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等建设成就,以及袁隆平、张桂梅和黄文秀等杰出人物有机融入影像叙事之中,着重凸显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中国成绩,寓意着祖国大地的青山绿水与盛世美景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创造。此种在传统中式画卷中植入现代文本的创新之举,超越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对于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单层次思考,转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等多层次哲学议题的深层探究,着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阐释,巧妙的实现了作品立意的深化与升华。

中国风融合交汇绘制时代新国潮:美学意境的现实勾连

在形式架构方面,《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通过运用散点透视构图、长卷叙事结构、矿物颜料设色等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技法,将笔墨、造型、构图、色彩以及叙事之情趣自然有机的融入画卷之中,打造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景随步移”艺术效果,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合而为一的高超意境与丰厚意蕴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已故美学大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北宋山水画的创作不旨在对具体景物、具体对象以及具体细节在感觉和知觉层面的现实真实,而是尝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描绘,营造和建构出一个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从情绪层面给观者以感染,进而传递出创作者对生活、环境、理想、情趣以及氛围的追求和思考。

而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主创团队在4分钟左右的视听作品里,一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千里江山图》中千里江山、青绿之美的艺术情趣、审美意涵与表现手法,将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中所呈现出的精粹与神韵原汁原味的再现于动态的视觉画面之中,为作品的艺术性、文化性与可看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更别出心裁的将近年来深受青年人推崇的“热门IP”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置于开篇,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人气与热度。“青绿”扮演者孟庆旸通过诗意化、唯美化的舒卷长袖、摇曳身姿,引领观众逐步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在甩袖、折腰、回眸等节拍律动中,完成了镜头的自然转换与无缝剪接,将飞驰的高铁、港珠澳大桥、金黄的稻田等现实元素与古代山水融为一体,实现了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艺术效果。此外,《新千里江山图》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汉唐舞蹈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戏曲唱腔,三种经典艺术形式“强强联手,贯通相融”,生发出了全新的艺术美感,在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妙的同时,将单纯的自然之美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之美在美学意境层面进行了现实勾连。

新视效全面赋能谱写时代新华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验

在视觉效果方面,《新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能够破圈传播、引爆全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视效技术的赋能加持。近年来,随着以5G、VR/AR、数据可视化、360度全景、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落地与融合应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文献中“走出来”,在新媒体视听作品中“活起来”愈发成为可能。从实现口碑话题双丰收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传统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到在年轻群体间掀起“青绿风潮”的汉唐舞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再到最近让世人赞不绝口的杭州亚运会数字人火炬手,一个个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融合的创意理念和视听作品成功出圈的背后,均离不开制作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新媒体视效技术团队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新千里江山图》通过全面运用三维模型建构+场景CG生成(电脑动画图像)等多种新媒体视效技术,将古代传统绘画中的深山、远树、飞瀑、山峦等山水元素,与高铁、飞机、大桥、村镇等新时代中国发展建设成就,置于同一视听场景之中,以自然、生动、有趣的,更加符合当下民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准和方式,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显现、衔接叙事、相得益彰的同时,又充分保留还原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境高意远。此外,在视效制作过程中,技术团队还对视频中所出现的袁隆平、张桂梅、黄文秀等杰出代表人物进行高拟真度成像,采用“典型活动场景+人物同期声”的话语表达形式,使人物、场景、话语协同呈现,在确保作品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在每一个细节都真实细腻,所有场景、画面都饱含匠心。

《新千里江山图》凭借“创意+思想+情感+艺术+技术”的表现手法,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出一场从画面到心灵、从传统到现代的感官盛宴,为经典名画“千里江山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作为主流话语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内容输出,《新千里江山图》将中国现代发展成就与传统美学相结合的创新之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展示、阐释,提供了新路径新视角新方法。继《新千里江山图》获得全网超6.6亿次的惊人播放量后,《新千里江山图·锦绣江苏》《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新千里江山图·潮涌浙江》等系列化作品先后来袭,成为新时代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故事的文化新IP。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匡野)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