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真的能振兴乡村?真能给老百姓带来收益?”一年前,凉山州普格县德育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瓦各惹和村民们来到宁海“取经”时,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一年后的2023年9月,他站在自家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洋楼前忙碌着,眼里满是自信。他带头开的兹莫啦民宿即将在今年国庆迎来正式营业,这是村里开的第一家民宿,距离螺髻山景区大门步行仅约5分钟。
2022年8月12日,普格县螺髻山镇22位村民跨越2400公里来到宁海,参加为期一周的“东西部协作普格—宁海人才联盟艺术振兴乡村创富行动带头人”培训。而在2021年9月,吉木瓦各惹的儿子吉木子拉,也曾和其他村民接受邀请,前往宁海学习民宿、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的经营理念。
前往宁海的学习,开阔了吉木瓦各惹和吉木子拉父子俩的眼界,打开了他们的思路,让他们下定决心开一家民宿:“我们德育村就在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景区入口处,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节假日,那真的是人山人海。而景区周围的接待服务能力还很弱,我们家的房子又在路边,门口有个大院子,周围风景优美,加上村里打造‘魅力阿都’音乐艺术第一村的契机,做民宿做餐饮那都是很有前景的了。”
德育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彝汉聚居村,地处螺髻山脚下,面拥全国最大的阿都彝寨——螺髻山彝寨,曾是普格县重点贫困村。脱贫摘帽后,德育村大力开展村庄建设,发展旅游,如今的德育村盖起新房,道路进行了硬化和文创中心也打造完成。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旅游激发内生动力”,是宁海和普格两地携手将德育村打造为“魅力阿都”音乐艺术第一村的指导思想。为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宁海、普格两地携手构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德育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农文旅融合发展,立足德育村紧邻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优势,谋划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对口协作结对县,为了打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凉山样本,宁海县给德育村提振经济的要诀是四个字:全域旅游。说到具体办法,还是四个字:艺术乡村。
“去年,我们和一些村民就到宁海学习过,通过艺术理论、艺术节点改造那些艺术课程,让我们看到改变自己乡村的可能。”德育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瓦各惹说,他们参观了大佳何镇葛家村、跃龙街道下枫槎村,学习艺术振兴乡村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宁海住的下枫槎村,有可以供村民活动的大广场,有音乐喷泉,还有分布在各处的节点,这些都可以应用在我们村!看了之后我们回村打造的劲头就更足了!”时隔一年,吉木瓦各惹对之前的学习记忆犹新。他对未来发展民宿旅游很有信心,准备带领村民开辟一条新的致富路。“我是第一家民宿,在我之后,还有70多家特色小院。除此之外,还有农家乐、特色餐饮。”
“去年到宁海县学习的时候,看到当地做了民宿,学习了当地民宿的设计、经营理念,包括周边的绿化设计,现在我们打算借助螺髻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德育村6组打造为普格县的第一个度假村。现在村民都很有信心,所以现在推进工作的时候都非常支持我们!”普格县螺髻山镇副镇长李华说。
如今,德育村正致力于打造景村一体的“醉美彝家山河图”。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统规自建、适量补助的模式,结合自愿原则建成 75 幢彝家特色小院(兹莫啦民宿正是其中之一),初步形成特色民宿产业群,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将 20 幢农户住房定位为农家乐产业群,发展彝家特色餐饮产业;将 15 幢农户住房定位为休闲娱乐产业群,发展游购娱农旅产业;与螺髻山景区融合发展,成为景区旅游服务项目有效补充。该项目将辐射带动农户约120余户,吸纳劳动力200余人,预计每年可创收500余万元。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吴帅 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