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蒙山县发展“甜蜜”经济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i自然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2023-09-11 15:31
关注

—— 案例背景 ——

蒙山县位于梧州市西北部,森林覆盖率达82.87%,生态优越,有“天然氧吧”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蒙山县凭借野生鸭脚木、乌桕、五倍子等90多种丰富的植物蜜源与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养殖蜜蜂的天然基地,养蜂量位居广西首位。由于蜂产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蒙山县甜蜜产业面临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近年来,蒙山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和广西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养蜂产业扶持力度,找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契合点,打好“战略牌”“联合牌”“价值牌”“链条牌”等,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创建蜂产业增收“蒙山模式”,将乡村振兴“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 具体做法 ——

一是系统谋划,打好“战略牌”。优化产业布局。蒙山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构建以打造“茧丝绸产业、林产林化产业、长寿食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和康养旅游”的“3+2”体系,统筹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蒙山镇、黄村镇为核心的蜂业发展区,重点建设夏宜、黄村朋汉蜜蜂产业示范区,打造一批养蜂基地和“蜂”情小村,构建集养殖、加工、生产、研发、销售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完整蜂产业链。加大资金扶持。投入15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推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农户和导入技术,分别采取“先建后补”“企业赊销”“合作社托养分红、跟班学习”等方式精准帮扶养蜂户,农户每养一群蜂可获补贴300元,每户最高补贴5000元;将中央财政补助的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蜂产业发展高效优质示范区建设,举办养蜂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加强蜂产业科技支撑。构建创新机制。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机制,推动28户村民将870亩蜜源植物生态保护林入股蒙山县蜂源种养场,通过“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养蜂5000多群,利用集体资产、集体场地建立蜂蜜加工生产线,将集体经济投入的资金折股量化并发放股权证书。开通蜂农养蜂证办理绿色通道,为蜂农顺利转场提供“通行证”,保障采蜜跨地域流动顺畅。

二是凝心聚力,打好“联合牌”。引进龙头企业。引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蜂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养殖蜂种和技术管理,统一采购蜂具、蜂药和蜂饲料,统一包装销售,套种蜜粉源植物,增加蜜粉源基础;向养蜂户推广使用移动养蜂车面向市外收集蜜源,建设连接两广面向全国的蜜源基地,推进养蜂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导入头部电商。培育优质电商发展平台,通过“电商+创业”“电商+农产品”等模式,让蜂产品进村搭上“快车”,农产品出村存进“云仓”,实现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作为头部电商之一的蒙山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于2017年4月开始运营,吸引了26家企业进驻产业园,成为梧州市首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及蒙山县创业孵化基地。

三是科技赋能,打好“价值牌”。推动产业智能化。构建集智慧蜂场建设、智能装备研发、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蜂业关键技术体系,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出3个“智慧蜂场”,提出“AI+物联网+蜂产业链”的技术服务模式,引入国家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动首批15家蜂场入驻,发放入市溯源码20000张,辐射4000群蜂,实现了远程控制、安全生产、智能预警和综合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建立以广西养蜂站等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支撑团队,为蜜蜂养殖户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平均每年举办3期蜂产业工作培训班,开展6—8次实地学习培训活动,培训500人次以上,加大了养蜂人才和设施装备扶持力度。

四是产业融合,打好“链条牌”。推动蜂业深加工。打造蜂业深加工园区,逐步形成蜂王浆、蜂面膜、蜂胶囊及复合类蜂产品集群基地,由单一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医疗保健品领域延伸,稳步向化工、医药、添加剂等行业拓展,提高蜂产品附加值。延伸蜂业链条。扎实推进“蜂+N”融合发展,建设“蜜意小村”“蜂情小镇”,因地制宜搭建蜜蜂培训中心、蜜蜂大世界、蜂疗养生体验园、旅游观光园等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建成集蜂产品生产、科普、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蜜蜂科技馆,2022年以来,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科普等新兴业态,提升了蜂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价值。

—— 主要成效 ——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发展林下养蜂,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林地资源利用率。经过授粉提高了植物结果率,提高了单位林地产出率,激发了农民群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林业快速发展,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林养蜂,林蜂协调的良性循环。

二是产业发展“蜂”生水起。截至2022年底,蜂群达18.8万群,200群以上的规模养蜂场243个,蜂蜜全年产量2607吨,其中冬蜜鸭脚木蜂蜜产量1400吨,产值达1.8亿元;成功创建养蜂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示范园1个、养蜂规模150群以上的示范蜂场30个、“蜜意小村”2个、“‘蜂’情小镇”1个;建成蜜源植物苗木培育基地1个,年可培育实生苗35万株,建成11个100亩以上的蜜粉源植物种植(套种)示范基地,逐渐做大做强“甜蜜”事业,实现蜂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产业品牌效益显化。先后打造了“富醇香”“蒙情蜜忆”“延益”“那巢蜜”“橄泉”和“瑞旭”等6个蜂蜜产品商标。2022年,“蒙山鸭脚木蜂蜜”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富醇香”品牌鸭脚木蜂蜜在2023年获得绿色认证,那巢蜂蜜产业示范区已通过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蜂蜜产业不断凸显品牌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

四是民生福祉日益改善。截至2022年底,蒙山县从事养蜂产业达3000人,养蜂专业合作社12家、蜜蜂加工企业2家,全县养蜂业年产值达2亿多元。其中,作为主产区之一的甘棠村,蒙山县蜂源种养场年均收入17.5万元,入股蜂源种养场的村民每年可获得2.62万元山林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带动全县蜂农总收入增长18.9%,提升蜂农经济收入水平,让蜂农踏上了“甜蜜”致富路,推动养蜂产业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以上文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统筹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