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海城小学自2017年9月办学之日起便开始种树,且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种树。有所不同的是,该校种树的地方是在云端,且需要高超的现代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完成表现,则成为小树茁壮生长的能量……
在创校校长徐莹莹引领下,创生“双S”螺旋生长课程体系,并以生长评价数据为师生发展提供可视化依据,激发师生精彩生长的内驱力,成为海城小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葵花宝典”。
建校6年来,学校获得集体荣誉近90项,其中包括学校信息化成果在《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基础教育)》出版,并被列为广东省信息化融合创新推广培育项目和广东省信息化融合典型案例;获评广东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深圳市首批中国科技馆合作学校、深圳市首家阿里云智慧教育战略合作学校、阿里钉钉示范校、深圳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以及宝安区政府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建教育现代化实验区“课程发展项目”实验校等;师生获奖近1000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22人次,市级以上167人次。
技术赋能多师多场域课堂。
课程载体 推动素养融合生长
课程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机载体。
海城小学在创办之初,便以杜威教育思想和学习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人人精彩生长”办学理念,坚持儿童立场,创建“双S”螺旋生长课程体系,并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建构基础课程、主题课程和拓展课程互相融合发展的“好课程”,融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课程板块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审美、解疑思创和家国情怀四大核心素养;从“德、体、学、能、情”五大生长方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该校课程建设,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凸显“系列性”和“序列性”。以语文拓展课程为例,依托“阅读与表达”课程,在不同年段开展不同主题阅读课程,1-2年级阅读与表现、3-5年级阅读与表达(口头语书面)、6年级阅读与创演,分年段编制成校本课程,结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进阶式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
同时,该校通过四大生长节,即春季素养生长节、夏季思维生长节、秋季体魄生长节和冬季诗意生长节,将四大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在其中,在不同的主题式课程中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不同素养的发展。
结合学校发展需要,该校还着力探索技术赋能下的新劳动教育,以学科融合为依托,打造多师多场域的新劳动课程建设,构建P-CBI新劳动教育模型,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在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该校还以云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可视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切入点,统整学校办公、教育教学、师生评价等多个应用场景,构建师生生长模型,以生长评价为特色,将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师生评价深度融合。其中,通过“生长表现型课堂量表”指导教师备课,以此为抓手评测学生在学习中内在素养外显化的情况,展示个人的素养发展。
App生长园。
技术赋能 构建精彩生长场域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城小学基于现代科学理念和云端技术融合,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度合作,开发学生生长历程评价系统,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多场域评价手段,呈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每个学生进入海城小学时,学校便用“小树”样态记录学生学习的动态性过程,用“能量”替代“数据”,用“游戏”替代“记录”,用“晋级”替代“解读”,用“图表”替代“文字”。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越好,获取的能量便越多,小树就长得越好。被动的学习变成有趣的交互式任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兴趣。
除了“树”的形态记录学生的生长历程外,还有周总结、月报告和学期综合报告等条形图、折线图和雷达图等,记录学生的生长样态。海城学子可以自行和班级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知悉个人的定位,为个人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提供依据;学校也可通过可视化的报告,掌握学生的生长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确立或指引努力的方向。
进阶性的评价,则成为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其中的有力推手。据了解,海城小学学生生长评价系统,包含能量累积、积分兑换和称号晋级三大系统。学生的综合表现变成“可见”能量,能量转化为小树生长的养分,在积累一定的积分后,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兑换奖券(如星光合影券、作业免除券和课题体验券等),还能通过奖品兑换机用积分兑换对应的小礼物(如小玩具、文具)等。
此外,还可以获得称号晋级。当积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可以获得“宝贝新手”、“顽强青铜”、“傲气白银”、“聪慧黄金”和“无瑕钻石”等称号。学生发现自己的生长数据转变成可见的礼物、称号等,主动参与意识被持续激发,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生长的动力,让教育回归本质。
学生舞蹈展示。
数据导向 素养评价共创生长
评价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反馈及改进。
海城小学生长历程评价系统,全面对接国家核心素养和五育并举文件精神,从学力生长、生命生长、实践生长、创新生长和品行生长五个维度,建立学校素养评价的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整体架构打通素养评价和生长评价的联系,记录学生的真实行为,用可见的数据和图表,支持学生的素养全面发展。
该评价系统的一大亮点是,将零散的数据变成分类统计的数据,数据的生长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学生通过与个人的阶段性发展和全班平均水平的对比性结果,可看懂自己的生长数据,清晰自己的生长过程,更好地为个人的学习实践做好准备。
通过数据导向、雷达图、折线统计图等,教师则可以从中看到学生生长数据的均衡性和不平衡性,明确学生的个人生长路径和目标,为教师推动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见的数据和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师生的共同精彩生长。
评价的另一个功能,是促进实践和发展,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以课程开发为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个人能力和专业发展的体现。为完成课程开发,教师要做好文本阅读、创建、实践反思再实践等过程,从而实现或推进专业发展。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学习、举手答问、完成作业及表现优秀等,都可以转化成“小树”的能量。生长能量的积累过程,即学生素养发展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和学生的素养都得到提升,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互相赋能、共创生长。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周瑞元 文/图
编辑 汪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