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在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成功提取了水下约30米的脆弱竹篾。这是利用可挥发、可醇溶的水下临时固型材料提取水下文物的世界首例,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第二届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主题汇报,得到现场专家的高度认可。
在陆地考古中如果发现了非常脆弱的文物,考古人员们一般会怎么做?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石膏加固提取珍贵的象牙,在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使用薄荷醇加固提取彩绘遗迹,国外学者使用环十二烷提取易碎的化石。
那么如果需要提取水下的脆弱文物,应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呢?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筛选和复配了近百种材料后,得到了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俗称藜芦醛)为代表的水下临时固型材料。在长期实验和工作中,这种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渗透性和加固效果。在实验室模拟的不同温度、盐度和静水压力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应用于不同环境的技术方法,并在放大实验中不断改进,而这次水下试验,也是该技术在考古实践中第一次“大显身手”。
在广东阳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阳江基地7米深水池中实验提取“南海I号”脆弱船木
“水面流速50cm/s以下,水下28.5米处流速在11.0cm/s,今天能见度不错可以下水试验!”在福建省古雷半岛圣杯屿海域的考古工作船上,项目领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梁国庆正在布置一天的任务分工。
不同于陆地考古以每月、每天为计划单位,水下考古只能在平潮期的时间内开展水下作业,这个时间长则2-3小时,短则几十分钟,需要考古队员2-3人一组开展水下任务。由于30米已经几乎是水下考古目前比较深的距离,需要携带双瓶高氧下水作业,考虑到下水和出水的安全停留,实际在水下作业的时间往往只有30分钟左右,而且水下动作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都比陆上要差不少,因此整个试验的设计必须安全、便捷、有效!
这次试验提取的对象是在发掘过程中发现的竹篾,可能是过去人们打包瓷器用的。由于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整体已经非常脆弱,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海绵木”特征,考古队员一碰就会酥粉。同时,由于该海域整体海流流速大,平潮期时间较短,留给考古人员水下作业的时间很短。怎么在短时间内安全将这些文物整体提取出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水下,考古队员们先对提取对象进行整体定位,然后周围放上长条型的沙袋形成一个可以加固的“围堰”,根据水下文物形态和体量还可以进行随形改变。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其实经历了三代改进,目的在于不仅能提供类似“围堰”的加固深度,使加固材料能有一定的固化时间,还能与船体底部有效贴合,防止渗出提高加固材料利用率。准备妥当后,潜水员撕开密封装置的封口,倒出熔融的藜芦醛。这种材料在水下呈现为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比水重,可以均匀地铺在文物表面,就像是给这些脆弱的文物盖上了一层“被子”。为了防止这床“被子”随海流漂动,研究人员别出心裁地在灌注时放置一块钻孔的亚克力板,实现了在水下稳定材料、观察固化动态和防止流动的目的。
随着时间推移,“被子”中间逐渐形成淡黄色的针状晶体,直到整体变硬,将文物牢牢固定住,这个过程就是水下固型。不仅能给水下的脆弱文物提供一层“保护壳”,还能完整地保留它在水下的原状,为后续的复原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帮助。再在外部使用环氧树脂-海绵的固化层和PVC管套装置,加固整体就能被安全提取出水了。
考古队员顺利将文物提取出水
得益于藜芦醛这种材料的高饱和蒸汽压,提取出来的加固材料能够在一定温度的中升华去除,或者在低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去除,保留下脆弱文物的水下原状。整个加固过程是临时的、可逆的,故称为水下临时固型提取技术。
从陆地到水下,脆弱文物的提取工作一直都是考古工作中十分棘手的难题,不仅要求研究人员懂得文物本体的考古学价值,还要具备一定的理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应用问题。
这项工作由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张秉坚教授、胡瑜兰副教授和化学系的朱龙观教授共同指导。这也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又一次学科交叉的成功实践。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第二届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主题汇报
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0YFC1521804)的资助。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王新鑫)
责编: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