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研学文旅
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和文化健康旅行方面的发展
2023-07-11 18:46
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代表性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立德树人的智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增强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炎炎夏日,来自各领域的文化学者一起对话非遗文化。人民德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迪首先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国际化越要有民族文化的DNA。青年少首先要扎牢本民族文化的根,才可以与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化森林相映成趣。我们要深度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继承和传播,同时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用英语展示好中国文化和形象,提升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殷强强调,青少年在开展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国际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各国相互间的非遗交流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他展示了以红色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非遗艺术品,并介绍了通过其对青少年开展思政大课堂教育、弘扬抗战和白求恩精神的生动事例。

太行山山村白银坨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在抗战时期战斗工作、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的地方。作为白银坨的住民,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共产党员刘淑英老人不忘抗战艰苦斗争岁月,努力挖掘整理当地非遗文化,常年带领本地妇女开展草编、布艺等非遗文化艺术品的传承和生产,并实现了出口创汇。她们利用寒暑假辅导当地中小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学习、传承非遗手工艺。白银坨的非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加拿大白求恩协会会长、著名骨科专家格兰特.斯图尔特博士,为寻访白求恩医生足迹,曾多次慕名来到白银坨村。在和村民的交流中,他对白银坨村妇女与青少年们设计的带有白求恩医生绣像的布艺非常喜爱,并将这些非遗布艺带到了北美,得到了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和更多的积极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门单纯的技艺,更蕴含着五千年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承德石氏剪纸艺术馆艺术指导克树利提到,在青少年中做好非遗传承,要让非遗实现“有用”亦“有益”。让非遗“有用”,即通过非遗技艺,做出真正融入当代生活的优质产品,非遗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用起来、活起来,才能传下去;发挥技艺的同时,非遗更应“有益”。通过切实可行的指导性纲领,在“非遗进校园”等宣传活动中,家庭、社会与学校应一道努力,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非遗产品背后珍贵的文化精髓,让青少年全面感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北省丰宁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俊凤表示,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文化已被挖掘,非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民间艺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而这个过程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过程。她同时给出建议,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传承人培训,提升传承人素质,进一步保障非遗传承的教学效果。

中华文化促进会香专委会会长张兰馨认为,想要提升青少年的国际竞争力,跨国文化交流必不可少。他们将在下一步启动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香事仪轨”和世博会“中华小香使”项目,为青少年打开一条国际通道,向其他民族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面人艺人彭小平表示,非遗文化需以“传承”与“创新”两条腿走路,方能行之弥远。北京传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朱连强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讲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是通过挖掘非遗的文化元素,梳理非遗的文化体系,将其与知识产权结合,形成产业序列,为产业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结民族时空的文化纽带。在开放的世界面前,广大青年更需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传承好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

李尚霏 吴迪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