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刍议航拍创作的问题与前景
今影像
影像的力量源于记录真实
2023-06-05 20:45
关注

以问题为导向,以破解创作的学理认知与实践阻力为切入点,是摄影理论研究的前提与方法。实践出真知,经验出理论,摄影理论的滞后一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建设的软肋,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纠偏、总是在吸取教训。除了正常实践过程中和认知规律运行中不可避免的波折磨合外,相当多的实践是在没有科学而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盲动与跟风行为。探究航拍摄影,近十几年来国人购买无人机拍照的人暴倍增长。无人机作为新时代极具公用民用代表性、适用性的科技产品,其前景世界共目共睹。据官方统计2021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达1605.48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612.08亿元,同比增长61.61%,2021年中国个人民用无人机用户71.8万个,较2020年增加了22万个,同比增长44.18%。而中国航拍热潮风起云涌形成了世界巨无霸的浩大阵容,参赛或获奖的航拍作者数量加大。不论是职场、单位、私人需要,还是行业、商业、市场需求也在使用无人机,从无人机与日俱增的销售量和持无人机拍照的海量作品看,对摄影的多元化、多样化繁荣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走势看好,形势可观。但从理论上研究航拍创作的学者和摄影人却寥寥无几,笔者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学者去拓荒研究无人机创作,为新兴的摄影门类开创坚实而可遵循的理论基础。

就问题而言大致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航拍观念转变问题;二是航拍观看关注问题;三是艺术与技术把控问题。

航拍观念陈旧老套,滞后于时代需求。近十几年的航拍新潮,从较普遍的成果题材内容与影像特征看,航拍作品均以纪实手法几乎九成数量为风景门类的摄影,包括山光水色、云霞树影、城乡建筑以及地质地貌等。似乎给作者一种潜在的观念和思想误区,“无人机只能拍风景照”“只能俯拍过去看不到的景物"“只能为摄影增加了一个新的高度取景视野”等。而航拍图像的海量产出,越来越是重复的视角,被扫荡扫描般的一些名胜景观由航拍的陌生感越来越转向似曾相识。从图像样式表达上,许多作者尚没摆脱原来构图的思维定式,航拍竞相出现航拍套路的重复性、复制性图像的陈规旧习。不少作者拍摄动机上也有意在图像轨迹中表达自己是运用无人机拍的动机。其实摄影的本质是表达真实、真相、真情和真意。至于用什么设备、方法、手段、材料芥子并不重要。而有些人却过度追求拍摄手段与载体的表达,淡化了摄影作品的初衷本源与本质。

由此可见,当下航拍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单一,俯拍表达样式枯燥而雷同,虽彰显出客观的纪录复制特征,但缺少主观构想的艺术与文化要素,还原生活有余,高于生活不足,有了视觉表层的陌生感,却少了些许作品思考回味的感染力。许多漂亮的作品很难界定主题在表达什么,无题无寓意无个性的航拍成果太多。说到底创作观念仍停留在用相机地拍的思维巢臼,只改变了地拍的站位,没有跳出俯视的框架而悟出航拍优势的新节律、新内涵、新要领、新的视觉语言符号。

航拍观看思维传统单调,缺少超越思维所赋能的新题材、新内涵。腾飞取景改变了作者的视角,但思维却没有腾飞,只注重了俯瞰画面的精美模块、大地肌理、地理形态、线条色彩变异;只注重建筑林立、人群光影、环境如画的再现;只注重抽象化山川溪流、腾云驾雾的晨光暮色。但摄前拍中却没有确定它的主题思想、它的寓意、它所要表达的情怀之心灵写照。即使我们已在操控频上凌空思考观察发掘了,但常常因凌空过高过远的视角幅度,缺少在中低度的平视、近视的观看中激发灵感。初学时居高临下什么都拍,自我感觉良好。初期比赛大家感到视觉新奇,航拍获奖率偏高,时间长了众多航拍参赛作品从观看取景与构思几乎相近的维度、相似的光影、相同的色彩与结构。如南方的元阳梯田、北方的红海滩全国都在拍,审美神经开始麻木,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普遍感到航拍中的审美疲劳,水平提高者也深感航拍难度大了,获奖率也大幅度下降了,这说明创作中的摄前所观看的对象物过度集中单一。再好的作品一旦失去唯一性、原创性、独立的个性和新鲜感,它的单调题材比赛的颜值魅力也随之衰减。

航拍创作的艺术表达缺失与乏味,技术把控缺少“思情艺”有机的融合。由于航拍题材、体裁较为单一,航拍影像风格绝大部分作者仍局限于纪实摄影的手法,宽泛的摄影门类及项目尚未在航拍中得到充多运用。因此航拍的高端艺术手段、艺术创意、艺术风格种类、艺术人才与作品尚显得奇缺薄弱。仅有航拍风景摄影一花独放,涌现不少具有原创性的经典之作,也脱颖而出不少精英人才,而且这一走向势头很旺,可喜可贺。除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含抗震救灾、国际报道)、专题摄影(含央视的航拍中国、乡愁等专题)在航拍人文中独占鳌头外,航拍人文的专注作者很少,即使喜欢拍,尚缺少理论指导、缺少立项、缺少思路、更缺少作者签约发表的成果出口。航拍风景虽有长足发展,但从普遍看,大多数作品停留在纪录状态,社会文献片过剩,又无常规被选用征集收藏的出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为一体的航拍作品显得不够,单纯追求唯美的倾向普遍存在。许多作者热门于航拍,却"画地为牢”,打不开丰富题材的眼界和人、社会、自然契合的视野。许多作者忽略作品主观想法与技法的结合,现代艺术需求与动态技术转换的结合,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的结合、航拍专题与地拍专题的结合等。当下还有一种观念需要打破,许多作者过度看重摄影创作的形态与手段,从严格意义讲摄影作品是艺术表达真实状态、思想立场、观点情感的视觉语言、精神产品,什么手段方式的相机拍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让受众者心灵得到触动而思考,给予读者精神力量。因此没有必要着意给影像留出地拍还是航拍的印迹,地拍如同航拍、航拍配似地拍都无关紧要,紧扣内容的主旋律,让作品有意义有价值有审美有力量最重要。

诚然,航拍必竟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影像表达方式,兴利除弊的新观念、新的解困方法总比问题多,未来的无人机还会改进新智能新规则,它将永远与地拍同频共舞,谁也取代不了谁,甚至还会伴随科技的发展出现新的摄影方式。笔者认为航拍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前景。

其一、为了适用于大众化精英化民用摄影的航拍,全国和地方将进一步深化出现常规区与特殊区域无人机使用的系列法规建设、权威的报备制度、严格细化的限飞制度、全系列的航拍资格认证等级制度等。其实我国无人机己进入持证上岗时代,只是需要有各地普及的过渡期。2021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有效驾驶证员执照数量达12.08万本,较比2020年增加了3.18万本,同比增长35.74%,这一数据对实数存量有较大差距,对合规的认证单位与其它民用与航拍人员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其培训测考认证的工作量巨大,任重道远。航拍的昌盛同时也会促使肖像权、隐私权、违规者等纠纷案件增多。

其二、航拍、手机等新兴摄影方式和摄影作品会逐步减少大型专门影展,渐进纳入大摄影领域类别展中,Ai的图像靠作者精妙的文字描写和清晣有情的指令而生成的合成图像,将促进摄影理论、观念、产权以及创作多元化、多样化的警醒、反省与多领域变革与创新,但没有作者现场见证、定格的Ai不应成为真正意义的摄影,包括对航拍指令的制作介入。

其三、鼓励和提倡更多航拍人更新观念,丰富摄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创造性思维,促进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创意等多类型摄影在航拍中独有的风采。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社会发展难点、热点建设问题、地方行业治理需求的图片文献的系统航拍专题(含地航结合摄影专题),多方互动协调让更多航拍专题成果成为社会发展、传播文明的有用价值产品。

其四、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守正创新、提高创作质量为动力,把娱乐性普及航拍转化为社会性品质航拍的具有公益价值的文化形态。克服碎片化、雷同化、随意化的航拍倾向,打造社会行业、各级摄影协会、新文艺组织的学习团队、创新团队,为新时化新航程新任务创作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质量与艺术上乘的中国式现代化精品力作。

图片说明:此组照片除2003年用直升飞机航拍沈阳效区多彩的田野和客机航拍的西藏雪山峻岭外,其余图片均为近些年用无人机航拍的11个省市自治区点位。有辽宁(沈阳沈北辽河畔春耕、盘锦红海滩、辽河油田等),有新疆(含无人区大海道等)、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广西、广东、贵州、福建等地特有的风景。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