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韶萌 通讯员 张哲南 李雅
选聘含院士在内的63名行业专家组建产业智库、成体系打造“青行洛龙·悦享青春”服务联盟、高效实现乡贤人才“链接”服务……近年来,洛阳市洛龙区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人才与产业同向融合,政策与服务同步发力,平台与项目同频共振,走出了产才共融、人城互拥、人才振兴的“兴区之路”。
“产业+人才”同向融合,聚力产业发展。创新产学研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布局建设4大类15个中小企业科创园,搭建国家轴承创新中心等十大创新平台,选聘含院士在内的63名行业专家组建产业智库,推进实施重点产业项目217个,总投资1601亿元。出台《实施“洛龙英才计划”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办法》《洛龙区支持企业建设离岸创新中心》等扶持政策,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落户项目给予高达5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引导辖区企业到创新人才密集、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设立“创新飞地”,不断深化拓展产学研合作。坚持靶向引才。立足光电电子元器件、轴承、大数据等主导产业,深入用人单位调研摸排,持续更新发布《洛龙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布局设立“青鸟计划”引才工作联络站,组织“线上线下”人才双选会、“洛龙企业进高校”“高校学子走洛龙”等活动,动员辖区237家用人单位共提供9202个就业和实习实训岗位,使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和高校专业人才直接对接,精准广泛为产业发展延揽人才。截止目前,洛龙产业发展人才总量达到6.5万人。
“政策+服务”同步发力,助推城市提质。打造政策友好“强磁场”。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洛龙英才计划”加快构建新时代人才强区和区域创新高地的实施方案》,从“项目支持、平台支持、引才奖励、人才激励、培养奖补、生活服务”六个方面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人才安家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健康医疗、荣誉奖励等方面优惠待遇,大力营造鼓励双创、真心待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创新发布《洛龙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先行区行动方案》,全面实施“六大工程”20条青年友好政策举措,夯实青年与城市相融共进基础。持续做强“青(春)洛(龙)工程”主打品牌,深入推进“青桐、青鸟、青骄、青林、青云、青居、青虹”之七青计划,推动洛龙青年友好型城市先行区建设提品质创品牌。优化安居乐业“生态圈”。着力建好用好“人才公寓”“青年驿站”等平台载体,2000余套保障性租赁住房、314套青年人才公寓投入使用、5处“青年驿站”免费入住,有效缓解1630余名求职创业者的安居之忧。聚焦人才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高频率举办知名专家讲座、行业人才沙龙、青年书享会等互动交流活动,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师大附中、洛龙区一实小等区域名校,成体系打造“青行洛龙·悦享青春”服务联盟,20个社区体育公园、6个社区健身中心投入使用,“青年之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城市驿站、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散布全区,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保障人才就业创业的发展环境、拴心留人的城区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
“平台+项目”同频共振,护航乡村振兴。打造乡贤返乡创业平台。在炎黄科技园、863创智广场、洛龙文化双创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打造集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服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乡贤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向乡贤人士提供便利化、全要素、高起点的创新创业空间。建立“洛龙乡贤之家”,设置乡贤会客厅、特色技能培训中心、线下产品体验中心,为乡贤创业创新、座谈联谊、学习培训、商事洽谈等提供阵地支撑和软件支持。建立乡贤创业信息平台,收录乡贤信息794名,组织召开乡贤恳谈会20余场,高效实现乡贤人才“链接”服务。强化乡贤返乡项目引领。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探索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新路径,遴选以乡贤人士为带头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14个镇(街道)建成产权交易站,143个社区建成集体产权交易点,形成洛龙区集体产权交易网。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选定伊河湿地游园、田山草莓采摘基地、洛阳嗨团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55个乡贤返乡创新创业示范项目,撬动投资98亿元,带动就业2200人,持续打造乡贤返乡创业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