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 在四川,熊猫国家公园撑起一把大伞,草木葱茏,鸟兽灵动。眼下正是大熊猫繁育的季节,为了方便野生大熊猫们寻亲访友、恋爱相亲,打破不同种群间的“孤岛”现象,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在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今天《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起去看看一条条“爱情走廊”带来了哪些变化。
自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起,区域内从北到南已规划建设了黄土梁廊道、土地岭廊道、喇叭河廊道、小相岭廊道群等11条生态廊道。探秘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四川雅安的泥巴山上,这里有一条属于二郎山-大相岭廊道群的大熊猫“探亲走廊”正在不断延伸。
川陕甘联合报道组、汉源融媒记者 李心怡:郁郁葱葱的山林,适宜的温度,这里是位于四川雅安境内的泥巴山大熊猫生态廊道。这里是一条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的野生动物通道。这些年越来越多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来到这里嬉戏、游玩。
在此之前,由于108国道线及周边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当地开展了廊道修复工作,退出小水电和矿场,恢复植被,加上直接穿山而过的雅西高速泥巴山隧道通车,减少了108国道的车流量,廊道效果很快显现。2019年秋季,安置在泥巴山廊道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大熊猫幼崽,此后又多次拍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影像。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股股长 宋心强:最近几年,在原来没有大熊猫(活动)的区域内,我们发现了大熊猫,这就说明大熊猫已经在重新利用原来不适合它居住的一些栖息环境。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廊道,让大熊猫能够“常串门”?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告诉我们,据野外调查表明,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孤岛化”,导致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25个种群因熊猫数量少,存在灭绝风险。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杨志松:这些小种群的话,如果没有外来基因的交流,它们就会因为近亲繁殖、遗传漂变等等导致种群生存力下降,最终灭绝。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大熊猫廊道的建设,将它和其它的种群能够连接起来,有外来基因的补充,它的遗传多样性就会提高。
为了保护好熊猫们串门、相亲、跨种群繁衍的通道,眼下,在熊猫生态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也采取了迂回避让的措施。
川陕甘联合报道组、四川台记者 周柳青:这里是在建工程成兰铁路茂县站的施工现场。茂县站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在它的南面,是九顶山自然保护区,而往东北方向,这条铁路将途经宝顶沟以及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及生态廊道,(这条)铁路在设计上主动采取了绕道。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成兰铁路设计总体高级工程师 穆亚林:成兰铁路安州到叠溪这一段,最近的直线距离,线路走向应该是这样,但是为了避免跟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发生干扰,这段铁路绕行距离达到20公里,隧道比例达到了90%以上,增加投资近30亿元。
穆亚林介绍,在毗邻大熊猫国家公园九顶山片区边界的跃龙门隧道出口,还特地设置了声、视屏障。一般的声音屏障高3、4米,而这段声、视屏障高达近6米,最大限度减少列车经过时声音和灯光对动物的惊扰。建设生态廊道,有的地方还特意安排了“美食”,要给野生大熊猫打造一个恋爱条件更好、浪漫氛围更浓的“爱情走廊”。
川陕甘联合报道组、四川台记者 周柳青: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摩天岭区域,青川县林业局规划栽种了650亩这样的熊猫可食竹,为我们的大熊猫提供更多它喜爱的食物,扩大它的活动范围。
也许是被“美食”吸引,摩天岭区域内大熊猫活动的影像越来越多地被捕捉到。在2021年的4月中旬,工作人员在巡护时,首次拍摄到两只野生大熊猫激烈打斗的珍贵画面,经专家鉴定,为一公一母两只成年大熊猫正常的求偶行为。今年4月17日,更是有游客在登山途中,碰见两只正在散步的大熊猫。
生态廊道的恢复,使得许多珍稀动物都扩大了自己的活动圈。就在这次采访中,我们的记者也偶遇到了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
川陕甘联合报道组、四川台记者 周柳青:看看看,看我手指的方向,那个山坡上那个位置,从外形上来看像羚牛,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它在看我们,它好像看到了我们。
近些年,唐家河片区里,万千生灵的出镜率都在变高。金丝猴愉快地嬉戏玩耍,像极了幼儿园里调皮的“小朋友”。幼年斑羚惬意地挠着痒痒,稚嫩的眼神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羚牛排队过马路,发现了镜头也丝毫不胆怯,对视一会儿再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处处长 谌利民:我们这个重点区域保护监测发现,由原来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野生大熊猫)只有39只,现在已经快60只了。通道建设(让)野生动物不会岛屿化,走亲访友、基因交流更加频繁了。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四川恢复了包括生态廊道在内的26.56平方公里大熊猫栖息地,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研究也发现,和廊道、栖息地一同增加的,是野生大熊猫的足迹。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杨志松:通过近几年的监测,廊道附近已经有野生大熊猫出现,同时其它的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加,也就是说廊道的建设对小种群交流、避免灭绝风险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一条条廊道连通一座座孤岛,构建起一张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大熊猫的“王国”得以“猫”丁兴旺,多彩世界,由此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