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天地|高校“深化体教融合” 的重大意义与实践理路
陕西教育发布
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部门 陕西教育
2023-05-05 09:28
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认真把握“深化体教融合”的重大意义;心向往之,切实理清“深化体教融合”的实践理路,方明所去——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强化人格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强健体魄体能,扎实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协作运行、协同育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先,要强化政治自觉,努力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走在前。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强阵地,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部署,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用实际行动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其次,要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推进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上作表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核,是改进和丰富教育供给的多元方案,也是补齐青少年体育教育短板的重要举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体,高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策略角度跟进,答好时代之卷。

再次,要聚焦立德树人,努力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功夫。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一代“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关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高校要深化的体教融合,应该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使命,尤其注重“智”的拓展和“体”的强健,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接稳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推动体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具体来说,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动体教融合理念变革在高校深入人心、蔚然成风。所谓“融合”,意为“融化汇合,合成一体”。因此对于体教融合,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而应追求内涵与外延的辩证统一,体魄和人格的同向同行——力求在立德树人上画出最大同心圆、奏响最强合鸣曲。辩证统一、同向同行、融化汇合的基点,则是全校上下的理念变革,汇聚起勠力同心、携手并进的思想认同,并进一步转化为落地落实的行动认同。

为此,要坚持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抓。把体教融合有关工作纳入高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确保党员干部主动关心体教融合工作、实实在在知晓体教融合工作,确保通过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学院的党政联席会等决策议事机制,实现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要邀请体育榜样人物进校示范抓。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作风优良,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为社会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榜样力量的价值引领作用,邀请为国争光、敢打敢拼的体育健儿,经常性来校开展座谈交流、运动示范、研学实践等,营造爱国荣校、砥砺奋进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青年锤炼过硬本领,磨砺顽强意志,砥砺爱国情怀。

要主动与社会互动交流协同抓。早在2017年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高校要切实通过开放体育场馆,架起与社会大众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体教融合在覆盖面、普惠性上取得更大进展。

第二,推动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衔接、无缝对接。深化体教融合,就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就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统一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所以,推动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衔接、无缝对接,最核心的就是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融相促。

为此,要盘活体制机制,优化育人供给端。体教融合供给端的重点是教师,需要涌现更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各类“候鸟”体育人才、优秀退役运动员兼职担任体育教师,落实高校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更好服务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引导他们更好乐学、乐研、乐为。

要聚焦“三全育人”,健全课程体系。体教融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要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融相促,要结合“三全育人”,尤其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鼓励在整个大学四年开设相关体育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力求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实现稳、准、深的无缝衔接。

要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维度。教师方面,鼓励逐步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属于教学任务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计入工作量,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多元化、科学化标准,给予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以合理体现,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学生方面,坚决摒弃唯分数论、以成绩贴标签、重智育轻德育等片面办学行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注重考察学生的体育素质,将体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将修满体育学分作为毕业条件,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第三,推动体教融合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风向标、加速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规划和系统部署。而深化体教融合的原则本身也是“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两者可谓内涵一致、旨趣相通,大中小学体教融合的一体化建设,即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和有益补充。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既需要春风化雨的育人心田,更需要鲜活载体支撑的培根铸魂,变无形为有形,化有形为无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教融合,既有“体”的灵动,野蛮其体魄;更有“教”的乐趣,文明其精神。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意义上而言,这正是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排头兵”,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创新、积极试点,着力构建高校领衔,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段联动的体育课程教育、竞技系列赛事、人才输送进阶等系统体系,切实推动体教融合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风向标、加速器。

作者|庞 博 陕西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胡晋瑜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