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奇和冥想是艺术家“问道”的飞矢、创造的推进器。
当温暖、柔和、纤细的蚕丝,缠绕绞结在锋利的金属切屑物、烧焦的铜丝、电脑芯片和人体上时,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深处给人以强烈震撼,折射出对生命状态和生存环境的诘问。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将他对材料肌理结构和物理属性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哲学思考,在巧思创作中蕴藉传递,展现“蚕我 我蚕”的天人合一。
天庭(PSA特别版),2013-2021(拍摄 王闻龙)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沉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局部),2018-2021,金属铁环、蚕丝、蚕茧,每件200*110*18.5cm/40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从艺近40年,梁绍基在海内外举办个展、参加群展百余回;作品被加拿大精艺轩画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2009年获“克劳斯亲王奖”(Prince Claus Awards),2002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著名策展人侯瀚如赞誉:“这是一位热情洋溢,深度介入现实,又独来独往,超凡出世的世界性艺术家。”
用心逐光,以生命编织艺术
青年时代,梁绍基初涉纤维艺术,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80年代,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他大量阅读东西方的哲学、美学书籍,深受触动,“我一下觉得艺术可以和科学发生对话,突破传统编织技术,用生命来编织。”梁绍基希望摆脱架上艺术的羁绊,让图式在社会生活中充盈。
梁绍基 寂然而动 480cm × 480cm × 430cm 蚕丝、软玻璃、金属 2013-2014
每一个茧化身一个像素,与丝线一起搭建成一方方光影交错的柔软几何体,这是装置作品《易系列 No.1:魔方》。1988年的一天,梁绍基在安装它时,雨后残阳从窗外照入,丝纺框上的干茧顿生迷离之影。茧定在丝绸上,透光形成多重投影,让梁绍基猛然间想到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据字典,“恍”为“仿佛”“忽然”之意。梁绍基读到它的另一层意义:“恍”字其左旁从“心”,其右旁为“光”,指用心去体验光、追逐光、沐浴光。“何不做一件活体的蚕丝作品呢?”他蓦地一阵激动,开启了活体媒介的创作实验。
《易系列 No.1:魔方》,1988,人造丝,茧,宣纸,麻,竹子,金属架,480*320*240cm
与手工织物不同,蚕丝是有生命律动的活体纤维作品。梁绍基认为,创作一旦成为“设计”,就强制蚕丢失了生命的意义。
自然而然,让蚕“边吐丝边创作”
不只要让魔方“感性”,还要更宽而广地,用蚕丝来度测世界。
“自然而然”是梁绍基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尼采在《自我批判的尝试》里讲到,“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后续的创作中,梁绍基受此影响,渐渐想到“一蚕一世界,一茧一宇宙”,开启了蚕的课题。
《雪藏——困》,2019-2021,手机、树枝、芯片、丝、蚕茧、木板。
“我不用‘抽丝剥茧’后的丝,而是让蚕边吐丝边创作。观察蚕对光、对气味的不同表现,控制蚕丝聚散……有很多可以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契机。”养蚕三十余年,一走进蚕房,梁绍基的思绪便立马打开。
蚕是活体媒介,富有生命意识,创作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偶发因素,引发一个又一个互动。为把控蚕丝走向,梁绍基阅读了大量蚕桑学书籍,全方位了解“蚕性”。小到蚕的生物钟、生命周期、不同时期的生命表征及吐丝状态,大到蚕的基因学、病理学,深层次探索蚕的内在生命与外在表现。
《床/自然系列 No. 10》,1993,烧焦铜丝、丝、茧,800*200*10cm
通过亲自养蚕,梁绍基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料与物件之上。1993年春天,梁绍基连着几夜守蚕吐丝,困得不行了,就随便铺了张纸躺地休息。再睁眼时,颈项间已结成了一个极薄的透明蚕茧,“我不就是一条蚕吗!”那一晚他大为震撼。于是,他找到一些废弃发电机,将里面的焦铜丝制作成一张张小床架,让蚕在小床架上吐丝、张网、结茧,摇摇摆摆的小床排列成了作品《床/自然系列 No.10》。
柔弱虚薄,却折射生命的绵延
一个微观的世界、一份“虚薄”的材料,随着梁绍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愈发深入,正不断延展广阔宇宙的边界,谱写独有的艺术语言。
2020年,大型装置《沉链》创作中(拍摄 陆军)
蚕丝细柔轻逸,绵绵不断,它有98%是蛋白质,蛋白质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梁绍基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人们赞美蚕崇高的奉献精神,又对其进行‘作茧自缚’的百般讽嘲。”周而复始的生命过程,复杂执拗的人类心理激发了他许多遐思。
《皮肤》(局部),2019-2021,蚕丝,尺寸可变。
1993年创作的《天问》,铁丝结构上,蚕丝柔弱欲断,又似断非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挠的生存信念和以柔克刚的能耐;汶川地震后,梁绍基深为所撼,来到红白镇搜集了一车遗墟砖石运回创作,2014年,他用蚕丝包裹出了《汶川石》……2023年,《天问》迭代新生,梁绍基在下方结合了《汶川石》:墙体倒塌后的废墟,露出铁丝架构,蚕丝在砖石铁线中顽强存活,形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似在追问生命。
梁绍基《天问》
今年1月,“升级”后的《天问》参加了由海尚艺术空间主办,杨大伟、陈瑞策展,周宗夫出品,张冰担任学术主持的 “异风景——当代艺术展”,活动邀请郭工、徐冰、沈勤、耿雪、梁铨、梁绍基六位著名艺术家,在南京积极探索当代艺术的发展。活动中,梁绍基对每一位参展作者的作品如数家珍,向江南时报娓娓道来作品理念与自身见解,展现他开怀拥抱的真切态度。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梁绍基 (拍摄 林秉亮)
艺术家简介: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曾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30多年来,他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艺术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具有虚透丝迹的内美。
重要展览
2021-2022 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9-2020 物质的魅力: 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巡回展),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Smart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国
2018 恍,木木美术馆,北京
2017 库里巴蒂当代艺术双年展,奥斯克·尼迈耶博物馆,库里巴蒂,巴西
2016 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6 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阿尔里瓦科展览馆, 多哈, 卡塔尔
2015 元,香格纳画廊,上海
2012 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
2000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0 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
1999 第六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 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个人奖项
2009 获克劳斯亲王奖(Prince Claus Awards)
2002 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