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广西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广西历代方志通志系列”影印整理本,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包括明代的《(嘉靖)广西通志》《(万历)广西通志》,清代的《(康熙)广西通志》《(雍正)广西通志》《(嘉庆)广西通志》《(光绪)广西通志辑要》,民国时期的《广西通志稿》等七种志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这些古籍方志年代跨越久远,很多是孤本,本身就是珍稀文献,具有重要的存世价值。广西人民出版社此举使得广西古籍旧志得以传承,逐渐从藏书馆里走入大众视野,为广西的修史工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也使该社成为广西历代方志传承保护队伍中的重要一环。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古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及人才培养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2021年4月,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23类工程,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自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以来,就有省志出现,而在明清两代则逐渐统一称其为通志。元代虽有省志,但只有《云南志略》《辽阳图志》等寥寥几本,真正大规模修省志是从明代开始的。广西明代省志纂修频繁,所纂成的省志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明代仅存的广西两部省志为《(嘉靖)广西通志》和《(万历)广西通志》,其中《(嘉靖)广西通志》是目前广西现存最早的通志。这两部省志能够得以保存至今,一方面由于属于官修,刊刻收藏较有保障,流传范围也较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能较好地记录明代广西省情,归集地方文献。因此,这两部省志对于研究明代广西发展状况,研究明代广西壮族、瑶族等各民族社会文化,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代广西省志共有四部,其中最著名的为《(嘉庆)广西通志》。该通志由广西巡抚谢启昆主修,全书280卷,采用纪传体,分为典、表、略、录、传五大类,共设训典、沿革、职官、选举、封建、舆地、山川、金石、胜迹、宦绩、谪宦、列传16门,约260万字。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体例新颖,远超历代《广西通志》,是清代堪称全国楷模的一部省志。该通志在中国方志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自问世以来,深受当时学者的重视和赞誉。清学者阮元赞它“载录详明,体例雅赡”,在以后主编广东和云南《通志》时,“一以谢志体例为本”。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书目问答》中称它为“省志善本”。清末学者梁启超更称赞它较当时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主修的《湖北通志》“更完好”,为“省志楷模”。
《广西通志稿》是民国时期广西纂修的唯一一部省志。该志稿主要是资料辑录,其中蒙起鹏的疆域、天度、面积、国界卷充分记录了清末以后的科学勘探成果,资料较新。国界详细记述中越边界情况,分会勘、东路界、西路界、收复金龙岗七隘、中法桂越界约、中法桂越界约图、沿边九县现势图等目,资料多来自档册,尤为珍贵。黄诚沅的诸山卷对山脉走向的记载较前志清楚,各山系按县延绵之脉列表,使人一目了然,是编纂的一个创新。由于该志稿编修时广西财政困难,且时处国民党政策不稳之际,志稿仅油印100份,而装订成册的又不及一半,故留存下来的不多。广西方志馆收存的油印稿较为完整。
出版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成立最早的出版社,七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为重点,以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为己任,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努力打造精品,塑造品牌。在广西历代方志出版领域,截至2022年,该社已出版33种,其中省志7种,府州县志25种,补遗及其他1种,为进一步全面整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厚重的古籍文献基础和资料保障。未来,在古籍旧志出版上,广西人民出版社将以史为鉴,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等工作,扎实做好地方文献出版,延续历史文脉。(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