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陕西甘泉大峡谷之梦
今影像
影像的力量源于记录真实
2023-01-21 18:51
关注

陕西是中华文明之一的发祥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最早发现地、中国13个王朝建都地、古丝绸之路起点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延安革命圣地、文化古迹自然资源旅游集散地。我曾多次赴陕西拍摄过西安不夜城、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碑林、古城、雁塔、华山,又多次专程拍中国的母亲河黄河。2022年8-9月我们辽宁组成8人大西北摄影采风团,自驾车慕名驶入贵省陕北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雨岔沟,到了享有“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世界活丹霞”美誉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甘泉大峡谷,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利用三个半天时间聚焦了不同区域主要峡谷,此时此景震撼心灵的饕餮大餐,令大家叹为观止,着实不虚此行。

据地方介绍陕北丹霞地貌是国内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景观带,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其中延安甘泉县北部区域分布最为集中,面积达470平方公里,由大小120余条峡谷组成。目前甘泉大峡谷(含雨岔峡谷群)区域涵盖的有桦树沟峡谷、月牙沟峡谷、一线天、牡丹沟峡谷、蛇河沟峡谷、龙巴沟峡谷、花豹沟峡谷、蝴蝶沟峡谷、爱心谷等。我所见到的沟谷属红砂岩地质,俗称山体石峡的丹霞地貌,是距今几亿年前地震灾害时生成、演化的自然景观。

辽阔而庞杂的地缝、系列峡谷群的形成在远古地壳运动、大地震就眷顾了中国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黄土高原,这里离延安只有20公里,这里有其丰富的地质资源,有迭宕起伏的丘陵、有五彩斑斓的丹霞地貌、有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坡、有至今尚未开发的峡谷和未能解开密码的自然奇观。正是处于这天赐良机环境下的甘泉大峡谷,在亿万年暴风骤雨、山洪水浸等长期外力作用下,地表沟谷受到漫长岁月的切割、冲刷,风刻雕琢了峡谷不同质地顽石,留有不同的形态与痕迹;水蚀冲出不同硬度砂石、泥土留有不同轨迹与曲线;风与水合力的鬼斧神工,让峡谷的山崖峭壁凹凸有致、形体千姿百态,漫步前行左右两侧一步一景,绝无重复,宛如千秋画卷,游者有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感。尤其游者直观前方有闯入迷宫的好奇感、追索感,回首后方则触景生情,思绪涌动、浮想联翩。可见游峡谷不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且净化心灵,提升自身修身养心的人生品味。

甘泉大峡谷属名只是景区众多沟谷的统称,这里每一条峡谷不仅有各自的相对独立走向,还有各自不同的质地、形态、色彩与气势特征。某一景致,不同的职业、文化、学识、情趣背景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故事、定义和解读。峡谷中到处可见相象型的形态,如宇宙天体、锦绣江山、玉蝉观天、牡丹仙子、八戒醉眠、双狮嬉戏、英雄雕像、大象无形、万马奔腾,凡此种种。

大峽谷最引人动心动情的是光影与色彩的演变转换,给人们带来惊喜与憧憬。该景区除小部分酷似溶洞冷宫或有露天绿色植物的小开阔地,绝大部分峽谷都是上有天、下有较窄的羊肠小路,景区人和游人都喜欢有明媚的阳光射入峡谷,一是可见可拍的景物有了冷中见暖的光亮,特别是适宜的沟谷天口射入道道美丽的光束,如同舞台的背景光、效果光、轮廓光,让你养眼入戏,仿佛步入童话世界的神圣殿堂,劝你驻足拍照;二是光的投入让峡谷的色彩鲜活别样,仿佛走进绚丽多彩的迷宫。尤其是早晚可斜射入峽谷的光线,由于色温值高低不同,许多原色也在变化,明明是绿色的植被、灰色的谷顶,却因夕阳映照转换成金色。雾蒙蒙的晨曦方因色温高,峡谷深处呈现出神秘莫测的淡蓝色景致;三是光线投放到峽谷时因峡谷大部分是S线走向,落到峡谷的光照常常是大家拍照时最喜欢的区域光,使拍的照片有透视感、有丰富而多层次的影调。

这次亲临甘泉大峡谷,在拍摄体验中得出个与众不同的结论,因甘泉与其它省份峡谷采光不同,拍甘泉峡谷光束需观察找到产生光束的地段定位。没有光束的地段有时光线会打乱构图和谐的画面布局与简约的影调。其实阴天特别是假阴天也是拍峡谷不可或缺的影调。假阴天也可找到太阳的光位,充分利用散射光柔和度、可见度的优势拍出好于普射的杂乱阳光照片。我三个半天拍的甘泉大峡谷绝大多数是阴天所创作。

作为摄影人要想拍好甘泉大峽谷,成为传得开、留得住、叫得响的经典作品,则需要不漏四季特点去观看思索,发掘发现经典形态、光影、色彩、意境。甘泉大峡谷形成地脉群落,那里有可与地球同一纬度美国羚羊谷相比美的多样奇观。以红色为主的多彩石头,鲜嫩的绿色苔藓植被,气壮山河的天然群雕,曲径通幽的惊险、刺激、攀爬、休闲小路,以及尚未揭开面纱的厚厚黄土景观连锁密码,构成了国内罕见丶举世难以比肩的世界级大观。简言之,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价值、生态价值、文旅价值丶美学价值等,综合多维的评价,这里确实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据了解这里的甘泉大峡谷开发已初具规模,归之如流水的游客络绎不绝。我深信摄影人都是先行者,对21世纪近些年黄土高原所崛起明珠,会很敏感的,我们也要创作出与自然相对称的具有个性、唯一性、原创性的好作品。

我本期所提供的首旅摄影采风作业,试图对传统纪录性峡谷进行了新的尝试,力求增加更多新元素、新符号、新样式,新感悟。这次新老手法并用推出,仅供读者、影友参考。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