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比作房子,大脑是‘顶’,脊柱是‘柱’,‘顶梁柱’塌了,家就散了……”
“MDT是从单兵作战到联合攻防!”
“真正围着病人转、围着疾病转!”
……
就在今天(11月30日),由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医学会联合打造的权威名医互动直播《大医生在线》,迎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牌科室的主任专家!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一旦出现问题,关乎生死。节目以“‘顶梁柱’守护‘司令部’安全,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为主题,嘉宾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展现医疗团队如何打出“组合拳”,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
直播回顾戳这里>>>
直播由苏大附二院党委书记徐博担任主持人,集齐医院三大“顶梁柱科室”的“当家人”——神经内科主任刘春风、神经外科主任兰青和骨科主任周晓中,共同分享“快、准、稳”的个性化精准治疗。
现场还原如何抢救重症患者
生动展现MDT显神威!
“滴嘟滴嘟滴嘟……”
伴随着急促的救护车声,《大医生在线》的直播间里,一场“抢救张阿婆行动”正式开启!
83岁的张阿婆在家中摔倒,当场无法动弹,被家人紧急送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接诊后,先由骨科判断为股骨颈骨折。但阿婆脑梗的病史,引起了医护团队的警惕,同步进行采血和CT检查。
与此同时,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神经介入团队迅速反应,在不到一个小时内,打通病人血管。同时因阿婆病情过于危重,脑部存在大面积梗死、脑水肿,神经外科团队迅速出手,为阿婆实施手术。最终,张阿婆经过多学科的积极携手救治,保住了性命!
演播室里,随着三位主任将科室的携手作战生动还原,多学科诊疗的优势展露无遗。
“就像大家最近都在看世界杯,每一个精彩的进球,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我们的多学科诊疗就是从单兵作战到联合攻防,真正让患者获益!”直播中,苏大附二院党委书记徐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何为多学科诊疗(以下简称“MDT”)。
如今,MDT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能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大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徐博强调,苏大附二院的MDT主要针对肿瘤、疑难复杂、多系统多器官等疾病开展,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少跑路,让专家多碰头。
目前,苏大附二院已经开设了20个MDT门诊,今年服务量突破1000人次。其中,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三大王牌学科组成的神经系统疾病MDT,则是医院加大建设和完善的重点。
健康盲盒开出“颈椎健康”隐藏款?
快来选一款最适合你的枕头!
本期节目在实验环节,创新加入“健康盲盒”,现场推荐健康好物,让医学知识可感更可用!
直播中,随着苏大附二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谢晔依次抽取出棉花枕、荞麦枕、乳胶枕,原来盲盒里藏着我们生活最常见的枕头!
随着社会的进步,整天对着电脑办公、躺着玩手机成了年轻人生活日常,这让原本专属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成了在白领中悄悄“流行”起来的职业病。一个人的睡眠时间可占到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枕头与颈椎密切接触,枕头是否合适,直接影响颈椎。
周晓中结合盲盒中不同类型的枕头与颈椎模型,生动地展示了:什么样的枕头是好枕头。
“颈椎有一个前驱的生理弧度,胸椎后突、腰椎前突,屁股则是后翘的,所以从颈椎的结构上来看,枕头一定要贴合颈部与头部。由于每个人的骨骼各不相同,所以没有一款枕头是完美的,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具体到每个人,究竟如何选择一款好枕头呢?周晓中也给出了“12字秘诀”——不高不低、不软不硬、有凹有凸。
同时,结合实验,周晓中也辟了个谣:颈部不适绝大部分都不属颈椎病!“颈椎病有严格定义,需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来确定,年轻人的颈肩痛常见的是不良姿势导致局部肌肉疼痛,而非颈椎病。”
“缓减肩颈不适,我们有一套动作小口诀:左顾右盼、前后点头、摇头晃脑、头手相抗、双手托天。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使用电脑、手机时,每隔30~45分钟后尽可能活动放松一下,做一套动作,‘永保颈椎青春’。”伴随着谢晔的动作展示,周晓中奉上了一份预防颈椎病的小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在颈椎病中,还有一种叫脊髓型颈椎病,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为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针对此类颈椎病,兰青进行了介绍。“这类颈椎病相对少见,却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患者是否需要手术,需要根据症状表现而定。”
几步走路姿态
竟还能看出大脑的“病态”!
走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动作,但其实每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严密监控下完成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故障,走路姿势就会改变,而步态的改变,可能预示着某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直播中,为了让大家更加形象生动地认识到步态中藏着的医学“秘密”,刘春风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帕金森患者几种不同形式的步态。
随着步态演示,刘春风进行了解析:“慌张步态”是帕金森患者中最为常见的步态,患者走路起步困难,姿势前倾。
对于可能患有叠加综合症的病人来说,由于多系统萎缩,走路时身体前倾现象更为严重,就像是真人版的“比萨斜塔”。
还有一种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他们走路昂头挺胸,眼睛直盯前方,但是走得很慢......
除了步态以外,对于中风的判断,刘春风也给出了一个“FAST”口诀:F(脸):面部表情,口歪眼斜;A(手臂):单手或双手无力、麻木而动弹不得;S(语言):患者说不出话,或说话含糊不清T(时间):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出现以上突发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迅速送至医院。
刘春风强调,“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同样也注重体态的观察,脑部中枢疾病有急性、慢性的身体表现,一旦有生病迹象,大家都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于我们光靠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更专业的诊疗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的进一步介入。”
优势学科强势发展
助力医院收获满满荣誉!
“要想实现真正的MDT,各个学科要齐头并进,‘缺一块、短一块’都不行!”直播中,徐博介绍,医院坚持强学科、创特色,每年投入1000万专项经费开展学科托举工程、400万专项经费开展技术助力计划,培育了一批优势明显、具有潜力的特色专科,打造医院的特色和品牌。
而在医院的优势学科中,神经内科又是绝对的“领头羊”——刘春风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科室连续3年在全国科技量值排名中位居前20。如今的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不仅是国家高级帕金森病诊疗中心、示范睡眠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就在今年,神经内科还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江苏省神经疾病诊疗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二级癫痫中心。
“苏州是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开创的地方,很骄傲的是,锁孔微创手术又是由苏州引领发展!”被称为“锁孔王”的兰青介绍,苏大附二院神经外科同样“不甘示弱”。以往病人来到神经外科,通常都要剃光头、大开颅,等于掀开了半个脑袋进行手术。但锁孔手术,只需要在脑袋上打开指甲盖大小一个孔,就能完成绝大多数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苏大附二院神经外科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锁孔微创手术,不光是一般的破裂动脉瘤,对巨大、复杂的动脉瘤同样可以在锁孔下进行手术,甚至对颅内双侧的多发动脉瘤,可以从一侧将对侧的动脉瘤一并处理。”
让人欣喜的是,三维打印技术的融入,使得锁孔手术如虎添翼,而“小M”机器人的出现,则让苏大附二院的骨科手术越发精细化、智能化。
周晓中介绍,“小M”是江苏省第一台脊柱手术专用机器人,它的出现让脊柱手术更精准、精细、安全,既提高了手术穿刺打钉的准确率,也大幅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还降低了患者和医生的射线辐射。
“小M”机器人的脚基底在工作
直播最后,徐博强调,苏大附二院通过驾驭技术、治愈患者,让百姓更信任、更放心;探索和实践MDT、专病诊疗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在急危重、核特色与肿瘤、神经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方向重点发力,以“一急一慢一核”进行“一院四区”布局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人才攀高三年行动计划”和“服务创新、患者满意专项活动”为抓手,高标准完成“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
“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不断人民健康福祉新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之基,做出苏大附二院的新作为、新贡献!”
用最新的医学健康观点
以及新颖有趣的互动方式,
带领大家走进医学,
打造人人都能看懂的健康节目,
《大医生在线》将持续在线,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