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连续四年将“雾霾治理”纳入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浙江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等7项行动,使全省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浙江之声特别策划《浙江蓝天启示录》,今天为您带来:《废气治理有高招》。
面朝大海,船舶修造行业成为了舟山的传统支柱行业,但在为船舶“美颜”的同时,修船技术产生的粉尘、废气污染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马峙岛的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里,10万吨级油轮“海洋希望号”最近正在进行船身维修,实施作业的是一根长得像大象鼻子的机器人,它能实现超高压水射流除锈,还能全自动喷涂油漆。公司车间技术委员会主任汪文贵说,这项“绿色修船”的技术不仅能一扫船坞内粉尘弥漫的常态,一年预计还可减少近8万吨铜矿砂向空气和海水扩散。
“现在大家看到的坞里完全就是个清澈的、干净的坞底地面,这就是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汪文贵说。
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点,除了修船业这种特殊行业外,人们更常见的还是管道纵横、烟囱林立的园区。
在嘉兴港区,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和发电厂集聚。作为国内第二大燃煤发电企业,嘉兴发电厂曾是港区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从2014年开始,企业投入16亿元,改造超低排放系统,如今,从发电锅炉里产生的尾气经过系统处理后,排放标准能够达到天然气发电级别。
发电厂所属的浙能集团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安健环部主任钱晓峰说,这也是国内首台燃煤超低排放机组:“相比原来,二氧化硫可以降低2600吨,氮氧化物可以降低3200吨,粉尘可以降低1600吨。装置上了以后,实际上把整个国家标准都给提高了,原先是一个普通的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的排放标准,现在提高了至少一倍以上。”
看到发电厂环保投入所带来良好效益,嘉兴港区众多企业纷纷效仿,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严控废气。与此同时,社会的第三方监督也在当地发挥积极作用,敦促企业做好长效管理。
晚上7点,一支由环保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化工企业巡查废气污染源,他们就是港区的“民间闻臭师”。孙其林是“民间闻臭师”中的一员,已经参加了多次夜巡:“我们一般就是在厂区外面、路上走,走到了以后有没有闻到异味,如果有异味,环境监测大队的仪器就会检测一个数据,然后我们就能进企业跟他们说。”
引入民间监督机制,是嘉兴港区工业废气治理工作的一大举措,也极大地改变了公众对化工企业的认识。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嘉兴港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7%,“港区蓝”在化工园区成为常态。嘉兴港区环保监察大队队长胡志华表示,通过老百姓的参与,去监督化工厂,不断地提升治理水平,“可以让我们把发展的福利、环保提升的红利,真正还给老百姓”。
加大力度调结构、降能耗,创新多方参与机制,工业废气的治理也使浙江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大幅改善,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从2013年的68.4%上升到去年的85.3%,上升了16.9个百分点。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表示,去年浙江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完成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项目100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075个、涉气“散乱污”企业整治5500家,全省在用的340台燃煤热电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466台一段式固定煤气发生炉和276台燃煤锅炉,“治气这场硬仗将深入每一个园区、每一家企业,不留任何死角,让‘浙江蓝’成为一张‘金名片’”。
来源:浙江之声记者 涂希冀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