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作为世界话语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如何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如何推动“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的修辞学知识体系建构如何参与全球修辞学思想市场的竞争?
2019年10月18日到20日,由中国修辞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报》社协办的“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和中国修辞学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修辞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夏云杰教授和中国修辞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专门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光磊教授,执行会长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当代修辞学》编委会主任胡范铸教授,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教授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的与会专家学者以及曲阜师大的师生近百人围绕“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修辞学知识体系”“政治话语传播与国家形象认知”“语言政策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言语行为的“我/你/他”分析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中心主任胡范铸《“他者的对象化”:“新言语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命题和具体案例》指出:任何研究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中国话语并不等于“外宣话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更不等于构建一套内部交流话语,也不是替代国外话语,“让世界都说孔夫子的话”。“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向全人类文明体系贡献中国知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与“世界各国话语体系”合作,“共同说明”整个世界。从而使得“(包括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话语共同体建设”与“(包括中国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互相构建成为可能。由此而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的是与其他各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争取彼此最大限度的互相理解,进而达到“降低冲突”达成“文明互鉴”的重要目标;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命题意义在于激发中国学者以自己的学术创造参与全球思想竞争,为全人类提供新的知识,进而“彼此竞争”达成“最佳方案”的重要目标。为此,胡范铸依据自己提出的“新言语行为分析模型”中的“我/你/他”互动的理论命题,展示了“他者对象化分析”方法,并由此对中国与南亚关系的新闻报道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分析。
二、话语研究进路与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研究从理论提出起就引起语言学者的兴趣,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用什么语料载体进行验证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研究思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樊小玲《想象到知识:公共空间与公共话语进路中的中国形象知识图谱》提出了不同公共空间的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交织在一起构成宏大的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公众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分析学术话语空间二十年来“中国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提出“想象——知识”的过程中,中国在不同的空间(文学公共空间、教育公共空间)处于连续统的不同端口,公众认知情况呈现不同的态势。而处于连续统中间的传媒公共空间由于政治权威和大众意愿之间传统关系的颠覆,受操控的大众传媒公共话语被民众之间新的话语关系网络与知识体系所消解。教育公共空间和科技革命从根本上影响着其他两个空间的中国形象。并且提出了未来学术公共话语空间中国形象研究的发展新方向。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教授翁小玲《汉语学习词典中的中国形象建构》则从汉语学习词典入手,提出在解词释义的过程中,词典承担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任,词典的性质决定了其中中国形象构建的特殊性。上海理工大学计冬桢《西方不同利益集团代表性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对比——以澳大利亚为例基于框架理论的互文分析》以澳量大主流报纸为语料载体通过框架理论与互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提出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有待改善,澳政党轮替对其外交政策没有实质影响,客观对话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三、中非关系报道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功能角度来看,话语分析是对句子用于交际以完成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社会分析方法,可以解释人类如何理解彼此话语。曲阜师范大学鞠玉萍“辞屏建构的中非往来:《经济学人》中非关系报道话语分析》从“话语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手段”的观点出发,基于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辞屏”观念及其相关理论分析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话语,通过分析提出了报道整体态度为负面,最关注经贸领域、突出冲突主体,报道策略多样等特点。报道通过话语修辞形成了一个内在互相勾连的辞屏,并且在话语传播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辞屏效应,建构了反应报道者意识形态的关于中非往来的主观现实,并试图干扰对中非关系的正确判断,最终影响意识形态。
四、语言生态与大湾区语言
语言在共生活环境的竞争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存在的位置,从而在生态竞争中获得话语生态的位置和态势,生态位体现了一种语言的地位。浙江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态研究院张先亮、席俊杰《试轮语言生态为视角下的大湾区语言》以“生态位视角”探讨大湾区(粤港澳)语言的情况。提出大湾区建设对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其受地理、历史等自在环境系统的影响,语言情况复杂,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大湾区大湾区语言在生态位竞争中已拥有一定的生态位位度和生态位位势,这些特点使得大湾区语言生态表现出一种适应性、能动性和互利性。
(作者: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