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人文交流迎来新高潮,但印度“汉语热”遇教材瓶颈
思想界
正能量!学用新思想,奋斗新时代!
2019-10-24 22:19
关注

10月11日,应印度共和国总理莫迪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抵达印度,中印两国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将举世瞩目。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印两国元首的再次握手犹如一块压舱石,不但有助于推动亚洲国家间的合作与和谐,而且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新时代的到来,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中印两国人民的需要,也符合亚洲人民、世界人民的需要,而中印文化交流,也必将在助力实现这一人类幸福目标的同时,迎来自身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深度影响着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事实证明了中国人做出了正确选择;今年也是印度独立72周年,印度道路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获得巨大成就。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亚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大国,两国的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两个巨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因此,中印这两个大国加强相互了解与理解,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近年来,在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猛,合作领域从经济到政治、人文、科技、外交、安全等各个方面,行稳且远,从土成陶,成为世界不同政体合作共赢的典范,在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正在有效改善世界政治和文化结构,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肌体更康健,血脉更畅通。事实已经证明,中印要进一步团结合作、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就必须实现中印之间和谐相通。

中印人文交流目前已形成一种富有潜力和引领作用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国际交流的典范。在开展中印人文深度交流的过程中,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深刻体会到,要保证中印人文交流的效果,中印两国必须基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在充分了解各自历史与文化生态基础上,科学确定人文交流的内涵,创新交流方法,保证精诚协作,求同存异,形成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因,以两国文化和谐共存为目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中印人文交流多元运行机制,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客观面对问题,协调解决问题,中印人文交流合作才能和谐共进。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心相通是中印人文交流的基础,也是目的,而语言互通则是民心相通的前提。只有深化中印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与合作,才能深化两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能否持续,关键在人,培养人的人和被培养的人。

中印两国的先贤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1928年,中国学者谭云山在泰戈尔亲手创办的国际大学里开设了第一个中文班。1937 年,这所大学创办中国学院后,谭云山又受泰戈尔邀请担任了中国学院主任。到了20世纪50年代,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等都开设了汉语课程,印度的汉语教学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当前印度“汉语热”背景下,印度的汉语师资、专业教材、培训学校等等却远远满足不了印度汉语市场的需求,本土老师汉语水平不高,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引进中国的汉语母语老师也非常困难,合格的汉语教材也极缺乏……目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印度汉语教育发展的瓶颈,成为中印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的障碍。

事实上,中印人文多元合作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不但在语言教学和人文交流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缺乏规范有效的“合奏”机制,随意性强,实效性弱,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普及化不够。为了保证中印人文交流的效果,双方应共同构建出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因,以两国文化和谐共存为目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的中印人文交流多元运行机制。 这一机制要基于两国的文化构成,国情舆情现状,确立具有明确针对性的相互交流策略和路径,推动两国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谐共存, 不但能彼此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而且基于互利共生原则,互信合作,深度融合,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龙象共舞,和谐毕竟需要时间。尽管中印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渐加强,但要摆脱长期存在的互相猜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双方真诚相待,和谐共进,总有一天,中印两国可以跨越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实现“中印大同”理想。

(作者孙宜学,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